I am the living bread which has come down out of heaven: if any one shall have eaten of this bread he shall live for ever. John 6:51

2010年12月18日

浪子的上帝~尋找你在天國筵席中的位置

文 / 提摩太• 凱樂
譯 / 何新東

如果說教會是上帝國度在地上的彰顯,基督主權運行和治理的所在,那麼在教會的創建、發展、成熟、再生和不斷更新中,什麼是關鍵的內在核心和綜合的動力機制? 有人注重領袖的生命和品格,有人注重福音信息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述,還有人注重道理的純正,各不相同。

本文作者,提摩太•凱樂(Timothy Keller)牧師和他帶領的美國紐約救贖主教會(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)以及城際植堂中心是從各種發展模式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。20年內,他們在世界35個重要城市開拓了超過150間教會;在曼哈頓當地建立和幫助了70多家不同族裔的教會,帶來城市文化的轉變。 凱樂牧師被《今日基督教》評論為有世界性影響的牧師。

他們的核心理念說起來十分簡單,就是以福音、基督和國度為中心的信息、人生與事奉。 這很容易讓人乍一聽很不以為然,似乎了無新意。 但本刊認為,在很大程度上,凱樂牧師和救贖主教會抓住了教會存亡興衰的關鍵,其中許多觀念和做法值得中國城市教會藉鑑和推廣。

與其上來就介紹神學方法論,不如先從福音本身入手。 故本期我們選擇刊登凱樂牧師的一篇經典講章(已由美國Zondervan出版社製作成情境性講道視頻,令人印象深刻)。 該講章基於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,回歸聖經原意,透過耶穌周圍的人群,向我們揭示了兩類不同形態的浪子。 其實,今天的聽眾和全人類都是這兩類或其組合的浪子。 講章的高潮在於指出人類需要一個真正的長兄,耶穌基督,是他完美、昂貴的贖價,使一切信靠他的人得以領受天父最後的盛宴。

  • 盼望這個寓言幫助我們活出福音轉變的真實人生,既不像那個哥哥,也不像那個弟弟,而是有那真正的長兄耶穌基督的形象。
  • 祈求神的聖靈,透過不斷的福音傳講、福音轉變和福音應用與實踐,復興他的教會。

路加福音中有一個千百年來眾所周知的故事,就是“浪子”的比喻,講的是一個兒子拿走了父親的遺產,揮霍散盡,然後又回到饒恕了他的父親身邊。 如果你以為這個故事僅僅是在講這一個兒子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。 它實際上是關於兩個兒子的故事,弟弟和哥哥的故事。 如果我們不知道比較和對照他們倆,我們就錯過了耶穌要教導我們的關鍵信息。

這個比喻打破了我們理解我們與上帝關係的模式和類型。 此外,這個故事還有更有趣的地方:一直以來,人們有一個簡單的講故事套路,一個三幕套路——先是故事背景和佈局,然後介紹問題或者衝突,最後是解決方法——但耶穌卻沒有走這個套路。 為什麼? 線索在第一幕開始時就有了。

一、小兒子:一種失落

第一幕以對白開始。 小兒子來到父親面前說:“父親,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。”當時的聽眾肯定對這個請求感到非常驚訝。 如果你是一個父親,你有兩個兒子,你死了,你的財產將被分割,三分之二給大兒子,三分之一給小兒子,因為在那個時代,長子所得是其他孩子的兩倍。 但這種事情只應該發生在父親去世以後。

因此,當小兒子在父親還活著的時候,就來到父親面前,要求把家業分給他,這基本上是希望父親現在死了。 小兒子想要的是父親的家業,而不是父親。 他希望得到父親的財富和遺產,得到由此而來的安逸、聲望和自由。 但是他不想要父親。 他希望父親死。 這是聞所未聞的!

但更聞所未聞的是父親對於這個請求的反應。 如果當時的聽眾對小兒子的請求感到吃驚,他們會更驚訝於父親對小兒子的回應。 在古代的中東,在這種情況下,父親應該做的是趕走這個兒子,就算不使用暴力,棒打出門,至少也要罵出去。 但是,這位父親沒有那樣做。

這個故事說,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。 在這裡,“產業”一詞的希臘文是bios。 意思是“命”或“命根子”。因此,故事真正說的是,父親將他的生命分割給了兩個兒子。

為什麼這樣說呢? 父親的產業和財富就是他的土地。 他可以將自己產業的三分之一分給小兒子的唯一的辦法,就是出售那些土地。 在那個年代,人們的身份與他們的土地密切聯繫在一起:如果你失去土地,你就失去了自己;如果你失去部分的土地,你就失去在社區中原有的地位,地位取決於財產的多少。 因此,小兒子的請求,是在讓他的父親撕裂自己的生活,撕裂他的社會地位,撕裂他自己。但父親那樣做了,“把產業分給他們”,留下三分之二。

於是,小兒子帶著他那份財產往遠方去了。 他耗盡了一切所有的,到一個地步,貧困、被利用,他的生活絕對是一片狼藉。 直到他淪落到豬圈,躺臥在泥濘中時,他才意識到自己真是一個傻瓜。 他想到了一個計劃。

  • 計劃的第一部分是回家。 他說,在我父親家裡口糧有餘,而我卻在這裡挨餓! 我要回去向父親認罪。 他要回家去。 這是如此簡單,卻意義非凡。 家不僅僅只是一個居所,更是一種親情關係,一個你有歸屬感的地方。 一個你被接納的地方。 他渴望回家。
  • 但這計劃還有第二部分。 他說:“我要回去見我的父親,說,'父親,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,讓我作一個僱工吧!'”他沒有要求成為一個奴隸。 奴隸在莊園里工作,也居住在莊園裡,僱工則居住在別處,而且有工資。 因此,實際上他是想要以此償還父親。 他知道,僅僅道歉是不能回到原先所屬的生活圈子的,你破壞了社會道德規範,你必須補償。 所以,他要回去和他的父親說:父親,我沒想再成為一個兒子。 我不奢望恢復兒子的身份。 我不應得,我不配。 我要將功補過。 讓我做你的僱工吧,我要償還欠你的。 這就是他的計劃。

因此,他回家去了。 而父親從很遠就看到了他。

現在,如果你是這個父親,你看到你成年的兒子回來了,這個傷害了你的家庭,揮霍了你大量財富的兒子,你坐在廚房餐桌旁邊,從窗口看見他回來了,你會怎麼辦呢? 你也許會坐在那裡,翹著二郎腿搖晃著,你也許會說,“最好表現好點,要是他顯得足夠可憐,或跪地求饒,或許會重新點燃我的情感。他最好識相點。 ”但是,故事是怎麼說的?

這位父親,當他遠遠看到他的兒子的時候,就動了慈心,朝他跑去。 朝他跑去! 要知道,在古代中東,家族的族長是不跑的。 小孩子跑,年輕人跑,婦女可能會跑,但父親不會,家產的所有者不會。跑,意味著拎起你的長袍,露出你的腿,你是不會這樣做的。 但是,這位父親卻做了。 他完全放縱他的情感,跑向他的兒子,親吻他。 希臘文原文說:“他撲倒在他兒子的脖子上”。

此時,小兒子試圖推出他的賠償計劃。 但父親絲毫沒放在心上,他吩咐僕人說:“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,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,把鞋穿在他腳上。”戒指在這裡意義重大,這是一個印戒,附著家族的印章在上面。 在那個年代,簽訂合同的方式不是雙方簽名,而是在合同上蓋上印戒上的家族印章。 兒子說,我沒想就這樣被家人接受,我想要將功補過。 但是父親卻說,我不需要你將功補過,我要帶你回家。

就這樣,無須考慮,他的父親賦予他兒子的地位。 純粹的恩典,他認了這兒子,擺設了一個盛大的宴會,慶賀這一天,他失去的兒子返回家園。
有些人就像這個弟弟。 他們想要上帝供給的東西,卻不想要上帝。 他們希望自己獨立,希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,他們相信這會為他們帶來幸福。 而其中一些就像這小兒子,有一天決定回家。 而且,因為在這個比喻中的父親代表上帝,我們被教導的其實就是這樣:不管你是誰,無論你做過多麼可怕、糟糕的事情,如果你回家,上帝會接納你,他會愛你,全然白白的恩典。 我們都像小兒子,因為當我們第一次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,我們說,我不配,我想以我的方式重新歸回。 我想通過努力,恢復原樣。 但聖經中的上帝不需要這些,他給我們作兒子的全部權力,通過耶穌基督賦予我們儿子的名分。 這是一個地位,一個身份,是有保障的。 就這樣,我們被接納。

在第一幕的末尾,一切似乎已經恢復正常。 衝突已經得到解決,小兒子已被父親原諒,全家團聚,對不對? 不完全是。 故事中還有一位人物,我們還未曾謀面,他還不知道離家出走的這個兒子又回來了。


二、大兒子:另一種失落

今天,幾乎每當人們想起這個故事,總是想起第一幕中的那個小兒子,浪子回頭,父親接納, 因此,幾乎每個人都認為,這是個最富有情感的故事。 我們可能會想像,當時的那些聽眾,當他們聽到這樣精彩的、關於寬恕的故事時,眼裡一定噙滿了淚水。 但是如果你解讀上下文,如果你了解耶穌講故事時的對象,如果你明白耶穌講這個比喻的真正目的,你會發現,那些聽眾沒有在擦他們的眼淚——他們非常震驚,他們覺得被冒犯了!

因為耶穌講這個比喻的目的,不是給我們一個感人的信息,不管我們做了什麼,上帝都會接受我們。在這裡,耶穌實際上是在說:一切你曾經聽說過,一切你曾經想過的,那些關於如何接近上帝的方法,都錯了。

故事繼續到第二幕,在父親開設盛宴時,一個新的衝突出現了。 “大兒子正在田裡。他回來離家不遠,聽到作樂跳舞的聲音,便叫過一個僕人來,問是什麼事。僕人說:'你兄弟來了,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,把肥牛犢宰了。'”

  • 結果,大兒子變得火冒三丈。 他很生氣,拒絕前往參加盛宴。 現在輪到他攻擊家庭的名譽了。 他不願進家:“我才不會成為這個家庭的一部分。我絕不。我是繼承人,我不想跟那個浪子同在一個屋簷下。”

這迫使父親出來,勸解大兒子。 但他還是不進去。 他對父親很粗暴。 他說:“你看!”——注意,在這裡,他沒叫“父親”,他說“看!”——“這些年來我一直服侍你,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令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一起吞盡了你的產業,他一來,你倒為他宰殺肥牛犢。我絕不進去!”注意,他沒有稱小兒子為“我的兄弟”,他甚至沒有說“你的兒子” ,他說,“你的這個兒子”,他不承認他和小兒子本是一家人。

大兒子很憤怒,但他尤其不滿的是盛宴的花費。 要知道,在那個年代,人們不是每頓飯都有肉吃的。他們不吃是因為很昂貴,肉算得上是美食,其中最昂貴的美味就要屬肥牛犢了。 即使是在私人的宴會中,你也不會宰殺牠。 所以,當父親宰殺了肥牛犢,我們知道,這意味著,整個村莊將被邀請來,參加這個花費昂貴的宴會。 但大兒子如此地憤怒,他不肯進去。

顯然,如果你是大兒子,你不需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,也能意識到,父親宰了肥牛犢,並邀請全村的人來赴宴,表明這是父親一生中最要緊的一天。 任何人都明白,大兒子當然也明白,但他無所謂,他不在乎。 他只看見,父親用他不樂意的方式,正在使用他那部分的遺產。

那麼,這位大哥在乎什麼? 什麼是他真正關心的? 他關心父親的產業,但並不真正關心父親。 他關心產業,他在乎這一切的花費,他心疼肥牛犢,他說,為什麼不宰只山羊呢? 他在乎的是父親的產業,而不是父親的心。

當父親出去勸大兒子的時候說:“兒啊,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。”這話不假,因為當父親分家產給他們兩個的時候,小兒子已經拿了他的那份,花完了,現在父親擁有的每一樣東西,都是大兒子將來要繼承的。 他是唯一的繼承人,全部都是他的。 而現在他看到的是,因為小兒子歸來,他的那份在減少。

因此他很憤怒,在父親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,他不給面子,讓可憐的父親撇下盛宴出來,同他講清道理。 而父親又是怎樣回應的呢? 同樣,他溫柔地回應他兒子,說,“我的兒子,我仍然希望你參加這盛宴。”
就在我們心急火燎地等著下文,正當我們迫不急待地要問:這個兒子是怎麼回應的呢? 這家人能在愛里團聚麼? 他們最後能和好如初麼? 耶穌卻結束了這個比喻。 他沒有告訴我們結局。 懸念。 為什麼? 耶穌到底想說明什麼呢?

從第一幕裡,耶穌故事的輝煌部分中,我們得到一個非常傳統的對罪的描繪。 看看小兒子,你會說:“是的,沒錯,羞辱父親,妓女的情人,淪落在豬圈中,跌倒在陰溝裡,淫亂,放蕩,自我放縱,是的,我知道,那就是罪。”

但到第二幕末尾的時候,耶穌完全轉向了事情的另一端。 你看到的是:有兩個兒子,一個好,一個壞。 但他們倆都已經遠離了父親。 然後你意識到,他們想要的都只是父親的產業,而不是父親。 他們都在利用父親,去得到他們真正愛慕的東西,就是財富和地位。 只是一個兒子的方式,真的是非常非常地惡劣,另一個的做法,是表現得非常非常地乖巧。

明白為什麼大兒子不肯進去參加盛宴麼? 他告訴你了,他說出來了,他說:“我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。”關鍵就在這兒。 這就是為何我如此生氣。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肯進去。 換句話說,讓他遠離父親的,不是他明顯的罪,而是他自己的良善,他的自義。

小兒子試圖通過離家出走和叛逆來控制父親,而大兒子則是通過留下並順服來控制父親。 小兒子試圖得到父親的財產,是通過打破所有規則,但大兒子試圖控制父親的財產,是通過遵守所有規則。

耶穌向我們展示了,他們倆都失喪了,他們都沒有和他們的父親建立關係,他們都與父親隔絕。 因此他們也都與上帝隔絕。


三、殊途同歸的兩條路

因此,有兩種迷失。 這就是為何耶穌要把大兒子放在比喻裡。 其實,你可以通過有道德和宗教的生活來逃離上帝,正如你可以通過不道德和無宗教來逃離上帝那樣。

有很多人,有很多基督徒,他們的心與大兒子類似。 如果在你的內心深處,你說:“我非常努力,我盡量順服,我去教堂,我禱告,我努力服事耶穌,因此,上帝你欠我,你該答應我的禱告,給我一個舒適的生活,當我死的時候,帶我去天堂。”如果這是你內心想說的話,那麼耶穌只是你的樣板,耶穌只是你的榜樣,耶穌只是你的老闆雇主,但他不是你的救主。 你在努力成為你自己的救主。 你所有的道德和所有的宗教,一切都只是方法,讓上帝給你你想要的東西,而那些都不是上帝自己。

大兒子們通過順服上帝得到東西,如果沒有得到這些東西,他們變得十分憤怒。 而信靠福音的基督徒,順服上帝,是為了得著上帝,變得像他,愛他,認識他,在他裡面得著喜樂。

因此,這個寓言最絕的地方就是它結束的方式。 小兒子,離喪,卻又回來,悔改,謙卑自己,參加盛宴,得到救贖。 但是大兒子,這個好人,這個一直遵守所有道德規則的人,卻迷失了,這是我們所看到的。 而耶穌的聽眾確切地知道他要講的是什麼。 這和他們曾經學的,他們曾相信的一切,完全相反。 你幾乎可以聽到他們在故事結尾時屏息的聲音。 妓女的情人被救贖,而道德正直的人卻失喪了。

我們中的大多數認為,上帝想要良善的人,但耶穌告訴我們,上帝想要全新的人。 我們常認為好人被救贖,而壞人都失喪。 但耶穌說,他們都迷失了。 雖然他們可能表面上看起來不同,內心卻完全一樣。 我們認為,得救的方法是悔改你的罪,耶穌告訴我們,你甚至還要悔改你做好事的動機。

突然,你意識到,比喻中的這兩個兒子是什麼樣的人。 記得上下文,當耶穌講這個故事的時候,有兩群人圍著耶穌:稅吏和罪人,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。 也就是說,稅吏和罪人就像小兒子,他們是離喪的,他們生活隨心所欲。 法利賽人和宗教領袖是像大兒子,他們留在家中,他們遵守規則,他們都表現得很好。 在比喻中,這兩個兒子代表這兩群人,以便耶穌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這兩群人的信息。

在這個比喻中,我們看出人們試圖用兩個基本方法,使世界回歸正道,修正其身,與上帝相聯。 一個是自我發現的方式;另一個是我們稱作符合道德的方式。 自我發現的人說,我要按我認為合適的方式去生活,我要自己決定什麼是正確的和錯誤的,我要找到真實的自我。 符合道德的人說,我肯定會非常優秀,我將盡最大的努力,我將遵守道德準則。 這兩種人都認為,每個人都應該按我這樣的方式生活。 這兩種人都說,這能使我們大家都高興。 但是,耶穌說,你們都是錯的,你們都迷失了,而且你們都離“家”很遠。

這兩種方法都是自己做自己的救主和主宰,正如兩個兒子試圖控制父親產業的兩個方法一樣,一個透過非常非常惡劣的手段,一個試圖做得非常非常好。 以同樣的兩種方式,我們也試圖控制上帝、我們周圍的人,以及我們自己的生活。 一種是按我們想要的方式生活,另一種是嘗試通過宗教和道德,但是兩種都走向迷失,兩種都使我們與天父隔絕。 耶穌基督的福音,即不是道德或非道德,也不是宗教或者非宗教,也不是介於兩者中間,它完全是另一回事。 因此,無論你是小兒子或是大兒子,你都需要回家。

耶穌結尾時,沒有說出故事的結果如何。 寓言已經結束,我們還不知道大兒子最終的決定。 因此,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個家庭後來發生了什麼。 為什麼像耶穌這樣偉大的講故事家,在故事結尾時卻沒有給結局?

我們知道他要我們比較和對比的這兩個兄弟。 但是,他也希望我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我們自己。 他希望我們看到,在我們生活裡缺失了我們所需要的,他希望我們渴望某樣東西,他要我們尋求某樣東西,他希望我們盼望回家。
那麼,我們怎麼回家?


四、真正的大兒子

無論你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,只有一條回家的路。 耶穌說我們需要三樣東西。 首先,我們需要上帝主動的愛。 對於兩個兒子,這位父親都是迎出去,為了帶他們進來參加盛宴。 他出去迎接第一個兒子,親吻他,並讓他進去。 他也親自出去找第二個兒子,懇求他,以便讓他進來。 他都是出去迎接他們倆弟兄。 你永遠不會尋見神,除非他先尋找你。

第二,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罪之外的東西悔改。 小兒子回家,他有許多罪需要悔改,我們說,“瞧,這就是你與神和好的辦法。”但是記得,大兒子從未違背過父親的命令,依舊迷失。 因此,關鍵是,基督徒不僅悔改他們顯然的罪,毫無疑問,他們要悔改他們做錯的事情,但他們也為他們所做過的任何好事背後的動機悔改。 你需要學習不僅悔改你的罪,還要悔改你的自義。 只有這樣,你才能知道救恩是從信靠自己,轉為信靠耶穌基督。

還有第三點,我們需要被帶我們回家所付出的代價融化和感動。 在路加福音第15章的開始,有稅吏、小兒子等,罪人類型的,還有法利賽人,大兒子,宗教類型的人圍著耶穌。 法利賽人對耶穌說:你為何跟這些罪人稱兄道弟? 作為回應,耶穌告訴他們三個比喻。 第一個是失羊的比喻。 有一隻羊走丟了,牧羊人去找它,並把它帶回來。 第二個是關於失錢的比喻。 有人進屋,翻箱倒櫃地找回來。 第三個故事是浪子的比喻。 但是,沒有人出去尋找他,把他找回家來。

非常讓人吃驚。 為什麼?

我相信耶穌是故意這樣做,迫使我們提出這個問題:誰應該去找呢? 在這個文化中的每個人都知道答案,這是長子的任務。 長子得到大多半遺產的份額,為什麼? 為了維持家庭團聚,保持產業的完整。 他的責任就是使家庭像個家庭的樣子。 所以,在這個故事裡,一個好大哥會來到父親面前說:“父親,我弟弟走了,現在他的生活是一片狼藉。但我要去尋找他。我會找到他,竭盡全力帶他回來,哪怕開銷極大,甚至自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。”

而這是關鍵所在。 當這位父親在他們之間分割了財產,小兒子拿到當得的份額,耗盡了,這意味著父親所擁有的一切都會由大哥繼承。 因此,從某種意義上說,每件長袍、每個戒指、每頭肥牛犢都屬於大哥。 因此,當父親接受小兒子回家,他這樣做,只能花費大兒子的。 這不是免費的,得有人支付。 當然,對小兒子,回來並沒有代價,這一切都是恩典。 但對大兒子,這是極其昂貴的,他要付出極大代價。

我們,我們整個人類,需要一個真正的大哥。 上帝不能就那樣使我們回家,收養我們,接受我們,管吃管穿,除非犧牲一個真正的大哥。 故事中的小兒子,不幸擁有一個法利賽人式的大哥。 但我們的不是。

對我們來說,我們有一個真正的長兄。 有一個愛並完全服從父親的大哥。 一位來到世上,並儘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愛上帝,而且愛人如己的大哥。 一個贏得一切的大哥,他贏得了長袍,他贏得了戒指,他贏得了一切。 但在他生命結束時,我們看到了什麼? 他沒有得到皇家長袍,他被剝得赤身裸體。 他沒有得到肥牛犢,他喝到的是醋。 他沒有得到榮譽的戒指,他得到是荊棘冠冕。 但是,這位真正的大哥來到我們面前,說:“我為你做這一切。除非我被剝去,不然你就無法被穿戴。除非我失去長袍和戒指,不然,你就得不到它們。我已經贏得一切,它們是我的,但我自願把它們白白給你。”

你看到了麼?

換言之,救恩對我們來說,是絕對免費的,但對他來說,是令人難以置信地昂貴。 耶穌基督在這個故事裡,放了一個壞的大哥,好讓我們能夠真正渴望一個好的大哥。 我們需要的並不只是一個去到旁邊的小鎮,尋我們回家的大哥,我們需要一個從天上來到世上的大哥。 我們需要的並不只是一個大哥,付出點金錢的代價,帶我們回上帝的家,我們需要一個大哥,肯用他的生命來作代價。 在十字架上,耶穌償還的債務,在內心深處,我們知道,是我們欠的。 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過犯和自義而死,為的是可以帶我們回家。 他為帶我們回家,自己付出的是昂貴無比的代價。

你有沒有被這個真正的大哥,為了帶你回家所作的融化並感動? 因為如果你感到了,根據你感到的程度不同,它將改變你整個對待上帝的方式。 你不會簡單地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,你不會成為一個自我發現的人,你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。


五、天父的盛宴

不僅在古代,現在也一樣,當你慶祝的時候,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吃。 無論是校友返校聚會,還是家庭聚會,都是吃。 因為在這些宴會上吃喝時,最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。 在這些地方,你的身體得到它所需要的——美味的食物和休息。 正是在這些聚會,我們的心也得到最需要的——笑聲、支持和社區歸屬感。 你曾經所體會過的最盛大的宴會、最美好的團契、最大的幸福感,屬靈上、情感上、身體上的,都只是耶穌再來時你永恆未來的一點點預嘗而已。

就在那天,父親將緊緊地擁抱親吻我們,真正的大哥將敞開大門,歡迎我們參加最終的盛宴。 依據聖經,因著這位真正的大哥,有一天,上帝將會使這個世界再成為家。 他將消滅所有的死亡,並除去所有痛苦,擦乾所有眼淚,他會給我們新的、不朽不倦的身體,還有那個最終的盛宴。

以賽亞書25章說:“在這山上,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,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,並澄清的陳酒,設擺筵席。他又必在這山上除滅遮蓋萬民之物和遮蔽萬國蒙臉的帕子。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。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,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。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。”在馬太福音第8章,耶穌說:“從東從西,將有許多人來,在天國里與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一同坐席。”——這就是你們的未來。

如果我們幾乎可以品嚐到最終的盛宴,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? 是,那是未來的事,但,如果在我們的心懷意念中,它是眼前的現實,以至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我們脖子上天父的親吻,幾乎嚐到難以置信的食品,那讓人心滿意足的美味,如果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地真實,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呢?

我們將會有安寧的信心。 我們就不會為任何事情煩擾焦急。 我們將有能力愛別人,即使要我們為此付出代價,甚至是很大的代價。 我們永遠不會失去希望,即使我們失去了一些財富,或失去友情,或受到批評。 因為我們知道還有那個最終歸家的盛宴。

你從什麼地方找到你的意義和安全感? 你用什麼來滿足你內心深處愛和意義的需求? 是你的家人麼,那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麼? 是你的事業麼,那是最重要的事情麼?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。 但無論是什麼,如果不是上帝,可能是件好事,但那不是家! 它不能承載你心靈所有的重負。 如果你非要它去承載,那麼你會永遠流浪,永遠旅行,永遠不能回家。

為什麼這個故事以這樣的方式結尾? 未完成式? 耶穌要我們聆聽他的話。 無論我們是哥哥型的,或是弟弟型的,他都在邀請和呼籲我們。 這是個參與性的劇院,我們就在他的寓言當中。 因此,回家吧! 無論你是小兒子或大兒子,回家吧! 那是你被創造時原本屬於你的地方,也是你被創造的原因所在。 在那裡,你有一位真正的長兄,而他,正在邀請你回家!


作者提示:
  • 路加福音15章中浪子的比喻,改變了我和妻子事奉的方式。 多年前我們意識到這一點,宗教運作的原則是“因著我的順服,所以我就被接納”,而福音運作的原則卻是“透過耶穌基督所成就的,我被接納,所以我順服”。
  • 因此,宗教和福音不是有點差異,而是在這點上全然相反,除非在你呼召人們相信福音時,指出宗教與福音的差別。 如果你只是一般性地呼召人把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,人們會認為你只是邀請他們成為一個好人,認為要他們變為那個大兒子。
  • 所以在你的講道中,你必須時刻把“福音”與“宗教”和“非宗教”區別開來。 因為教會裡有許多大兒子心態的人,自己卻渾然不知。 他們只知道上帝是真的,他們基本上是個人努力的信仰。 除非你的教導中強調福音和宗教的差別,他們就無法獲得聖靈的更新,他們也無法發現福音開始轉化他們的生命。
其中一個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們講述浪子的比喻。

2010年12月7日

家庭歸神為聖~劉秀慧

如果你愛其他的享樂超過愛禱告;愛其他的書超過聖經;你愛任何人超過愛耶穌;你愛任何屬地的享受超過天堂的指望;那你就要拉警報了!

如果你發現自己驕縱、放任、取悅你的孩子,卻忽略讓他跟你一起禱告或為他們禱告,那你就要大拉警報了!

你對他們的靈魂有責任,正如你對他們的身體有責任一樣!

2010年10月21日

主自己~《四重福音》曹力中

「唯獨耶穌」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在耶穌裡面。

宣信博士過去覺得追求「聖潔」是一個方向、「得醫治」又是一個方向.....
後來主將他引導到一個全新的方向~「所有一切都在耶穌裡面!」

因為得著他的,就得了生命,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。箴4:22

「唯獨耶穌」還有很要緊的另一面
不只「一切都在耶穌裡面!」,「耶穌就是一切!」
.......所以生命的追求變得很簡單!


網上收聽 《四重福音》(1)主自己(國台語)



More

2010年10月15日

慕安德烈小傳 Andrew Murray

敬虔的祖先是無價之寶,其恩惠不只臨及下代,也時常流傳多世。

然而這種祝福有賴於「祈禱的靈」來輔佐。神所祝福的家庭,是恩典的傳送管。人能生於這種家庭,確是一種高貴的權利,也是一種沉重的責任。世界的靈如此壓人,作父母的屬靈的生活極易鬆懈,除非謹慎小心保守神的託付,這種產業不久即會耗損,喪失殆盡。



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事奉神(提後1:3)

慕安德烈 Andrew Murray 1828-1917

安德烈(Andrew Murray)生於1928年5月9日,與他的父親和祖父同名。
他的遠祖屬於蘇格蘭的「老光」長老會(Auld Lights Presbyterians)是一個極其虔敬的宗係。他的祖上世居愛波丁州(Aberdeenshive)祖父早夭,彌留之夜,大聲為他的每個兒女提名禱告。

  • 長子約翰,年方十二歲,偶聞父親的禱告,大受感動,決意奉獻為主工作,立志準備自己。後來果然成了愛波丁一所禮拜堂的傳道,直到終年。
  • 幼弟安德烈矜憐母親寵子,因不敢拒絕從南非洲來的乎召,只得辭別躺臥病床的母親,不敢明告何往。別後不久母親離世。 抵南非後,被派在好望角殖民地一個重要市鎮,葛來夫瑞那(Graaff Reinet)工作,直到四十五年之久,深得當地人士的敬愛。許多聖經的話語,因著他著重的反覆傳講,就深深刻在他兒女的心裏。每逢週五晚間,他必專一為教會復興禱告。 

他的孩子們永遠不能忘記,他們怎樣有時站在書房門外,竊聽父親大聲禱告神,求神將聖靈澆灌下來。他的妻子是個極合適的助手。她的特點是知足而有安息。這秘訣是與神交通。她從不忽略隱密處的靈交。當她關上房門之時,孩子們都曉得不可攪擾她。即便有需要,也不敢輕易叩門。

「這個家庭的主要特徵是"尊敬"。全家尊敬神和神的話語。妻子尊敬丈夫,兒女尊敬父母,僕人尊敬主人。孩子們在主的道上受訓練,學習順服。

父親的話是家法。然而在那個家裏,愛是完全的鎖鏈」 



慕安德烈小傳 Andrew Murray 


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(何西阿10:4) 

可來夫瑞那城鎮所能提供的教育十分有限,因此當安德烈十歲時就與十二歲的哥哥約翰同赴蘇格蘭攻讀。

一八三八年秋季,他們到達愛波丁,寄伯父約翰籬下有七年之久。當時蘇格蘭的教會,滿有蓬勃氣象,屬靈的大漢如蔡梅爾(Dr.Chalmers)聖潔的麥開(R. Murray McCheyne)波那爾弟兄(Two Bonars)和賓偉廉(William C.Burns)正被神使用。

慕氏兄弟受到這種環境的薰陶,不知不覺傾向到事奉神的道路上去。這在安德烈與父親往來的書信上可以看出。
父親曾這樣寫到:
  • 「我不願意你揀選法律,因為今日的裁判官與辯護士道德破產。人格低落,令人觸及寒顫。假若你傾向神學,或醫學,或商科,我認為在好望角和別處都有出路。如果我在你的景況下,我願意注意印度佈道工作,這裡值得偉大的人來思索,來渴慕….(一八四零年)」
  • 「我要恭賀你揀選傳道的事業。我心高興,因為主樂意傾聽了你的意念。我所愛的孩子,我相信這時你已經奉獻你的心給耶穌基督,從今直到永遠屬於祂,不管美名惡名都一心跟隨祂。在南非教會事奉神,不會帶給你屬地的財富或今生的舒服,卻會供給你一塊肥沃的田地,在一班和善寬仁的百姓中間,可以儘情服事。 」
  • 「我在這項工作上已有二十二年以上的事奉,心靈非常愉快,同時也能謙卑的信,在神的祝福之下,得到相當功效。我提起這些,無非要鼓勵,作你借鏡。」 


我要引瞎子行不認識的道(賽42:16) 

弟兄兩人由蘇格蘭熱烈的屬靈空氣,轉入荷蘭冷酷死寂的儀文內。老父有先見之明,預先修書警告他們:
  • 「你既立志以傳道為事,讓我懇切勸告你,過一種儆醒祈禱的生活,使你得蒙保守,脫離情緒上的錯誤,不致偏離行為上的正路。 
  • 不久你會聽到同學,教授們侃侃發表神學上的意見,使你受驚徬徨。你領受這些言論要特別小心,不可理睬是某某等名人所主張,要學習作尊貴的庇哩亞人(徒17:11)在可稱頌的靈引導下,默念你的聖經和省察自己的心,你就必被引進所有的真理
  • 在交友中你會遇到一些試探,就是荷蘭的薑酒和菸葉。你必須拒絕這些可憎的習慣。必要時可以用荷蘭優良的茶葉或咖啡款待朋友。在這些事上不要怕奇異。 
  • 無論人介紹你看什麼,都不可忽略讀聖經。這件事必須每日去做,且需用謙卑和許多的禱告來仰望聖靈的引導。」 

1845年11月14日(17歲),他秉告雙親:「我有更大喜訊通報,你們必定歡喜,連天使都跳躍快樂,你們的兒子現在已經重生。當我回顧神怎樣帶領我直到今日,我必須承認「我要引瞎子行不認識的道,領他們走不知道的路。」

最近兩三年內有一種內在的變化,一時嚴肅,一時遺忘,遺忘後又繼以嚴肅。我就在這種情緒下來烏區契,抵荷蘭後,我想我禱告轉為更懇切。我只曉得這點,其他就茫然不知,然而「從前我是瞎眼的,如今能看見」。我一直以為人得救以前,必須先深深看見自己的罪,這種思想長久打擾我,如今我不能說對於罪有那種深刻的感覺,如同許多人所表達的;卻能相信而且覺得,我有把握,我這個罪人已經投靠了基督。

親愛的雙親,我還能說什麼呢?只求你們與我一同讚美主。

1848年慕氏兄弟準備回非,弟兄們給他送行。慕安德烈稱那日是個"重要的日子",其中的經過,一位弟兄記錄如下:我們覺得有再一次聯合禱告和讚美的需要。我們十五人聚會,再表明主的死,並且等候主來,禱告認罪後,大家分領餅杯。…有感謝的禱告,彼此交託在神的愛和信實裡。…晚上七時又重新聚會,九時晚餐,然後跪下禱告,感謝神給我們三年寶貝的聚首,又能在今日把我們親愛的朋友交託在神的愛裏。在祂沒有改變,也沒有轉動的影兒。大家圍著約翰和安德烈合唱詩篇134篇。我們都失聲痛哭,擁抱我們所最親愛的弟兄。



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(詩篇69:9)

慕安德烈的第一個工作地點,乃是博羅方丁(Bloemfontein)周圍五萬方里,居民一萬五千人。這個未開發的地土,充滿了野獸和野蠻的人。

4年後他寫給父親的信這樣說:我個人有許多理由應當感謝神,不只為著外表的恩典,更為著裡面所經歷的。追憶初出茅廬的我,回顧遭遇的危險,時時處處看出神的眷顧,深深感覺這不是出於我的儆醒或忠心。當我轉眼看我四圍的人,我的平安立刻遠離我,疑惑黑暗佔據了我的思念,我不曉得該想什麼,我自己缺少敬虔,尤其缺少信心而迫切的禱告。他們拒絕了我的信息,叫我不得不單純的投靠我所事奉的主,支取恩典,使我在祂的工作上有更新更完全的順服。 

在維爾河(Vaal River)北岸尚有七千遊民,無人傳福音給他們聽。他就決意利用每年假期,渡河探望,在人煙稀少的野地,時常騎馬10至14小時後才到達人口匯集之地。

抵文堡(Winburg)不支生病,骨瘦如柴。返博羅方丁後,醫生說:我怕你永遠不能再講道,只能安心在沙發上度你餘生。然而神卻有更大的工作要他去做。


等到聖靈從上澆灌我們(賽32:15)

1860年(38歲),慕安德烈受引導遷往伍賽斯得(Worcester)工作,那裡神已經興起代禱的人。某主日晚上,在一個小廳裡聚集了約60人,有一黑女孩,年約15歲,在海斯河(Hex River)一家農田幫工,她在後排站起來問可否揀一首詩?得到許可後,她提詩而後懇切的禱告,當她在禱告的時候,眾人聽見彷彿有一個響聲自遠而近,直到全廳好像都震動。

其餘的人全數開始祈禱,大多高聲求呼,也有竊竊私禱的,會合的聲音如雷震耳。有一位長老經過那裏,聽見響聲,趕快請慕安德列來,他來後問明究竟,就走到廳堂中間大聲喊說「安靜」可是禱告繼續不斷..... 他又喊說:「大家安靜」,禱告聲仍舊不息,大家呼求神的憐憫,來赦免。他又設法唱詩,人還是不斷禱告。最後他說:神是一位有次序的神,而這裡雜亂無章。說完就離去。

此後每晚有祈禱會。起初總是十分安靜,經過兩三個禱告後,全廳活躍起來,人人開始禱告。有時聚會至早晨三時,還有人留下。他們回家沿街唱詩。不久小廳不夠容納,遷往學校,又是滿座,成百的農夫從四鄉趕來赴會。

在第一個週六晚上,慕安德烈在一個較大的廳裏領會。他讀了一段聖經,稍微解釋,而後禱告,並給別人機會禱告,在禱告的時候,那響聲又從遠來到,忽然整個會眾都禱告起來。當晚有個客人站在門口,自始至終注意這個聚會,慕安德烈請求會眾安靜,那位客人走上前去,對他說:「小心你作的,因為神的靈在這裡工作。我剛從美國回來,在那裡我見了同樣的光景。」
  • 慕安德烈的父親適在此時探視兒子,他讚美神,允許他參加這樣的聚會,並對兒子說:安德烈,我多年渴望這種光景,主已經賜給你了。 


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(腓立比二章十三節)

1895年(67歲)慕安德烈受邀帶領英國的開西聚會(Keswick Conference)那是一個專門注重聖潔的聚會。他這樣見證:

「我願意為神的榮耀來述說祂如何帶領了我,我是個傳道人,我能說我熱心於工作,以事奉為樂趣,但那些年間,有一種不滿和難以形容的不寧,焚燒我的心裡。我所學習的神學,從未確定順服是可能的,我的稱義明如日午,我曉得何時從神接受赦免的快樂,我時常坐下思索「這究竟怎麼回事」現在我確知神藉著基督的血已經稱義了,但是我沒有事奉的能力,我的思念,我的話語,我的動作,我的不忠。 每件事都使我徬徨迷惘。在我四圍的人都以為我是一個非常熱心的人,可是我的生活是一種極端的不滿。我竭力掙扎,盡力禱告‧」「我縱然全心事奉主,內心卻時常黑暗,滿了重擔,感覺自己實在得罪了那位愛我勝如生命的神..... 

1860年(38歲)我的第一本荷文《住在基督裡》就是在這時寫的,直到如今,我還不敢說我已經透徹的經歷了,只要我們心中誠實,在各種環境中尋求倚靠神,虛心領受真理,神必定點活那個真理在我們心裡」「我學會了每日將自己擺在神面前,如同一個器皿讓祂的聖靈來充滿。讓我告訴你,你因何失敗。你從未全心相信,祂要作出你的救恩來。 你相信一個美術繪畫之時,必須注意色澤明暗,筆力潤飾。你也相信一個匠人製造桌椅時,定規知道怎樣做法。可是你不相信永遠的神會在你裡面造出祂兒子的模樣來。 你們姊妹在繡花做工時,針針按照圖案,就應當這樣思想:難道神不能在我裡面作出祂的慈愛的旨意麼?」

 有一次一位女士前來談話,她十分虔誠。我問她近來情形如何?她答說「還不是照舊,有時光明,有時黑暗。」我就說:「親愛的姊妹,這記載在聖經何處?」她說:自然界有白晝黑夜,我們的靈性也是如此。 不!絕對不!聖經告訴我們「你的日頭不再下落」讓我信我是神的孩子,同時父在基督裡藉著聖靈愛上了我,我時常駐在祂的面光中,幔子已經裂開,至聖所已經開啟。靠著神的恩典,我要住在裡面。以天父的愛為我的家。

 你問我,滿足麼?是否萬願得償?按照我裡面最深的感覺,我能說我現在十分滿意主耶穌;同時也感悟,我還能得到更豐滿的啟示,祂的恩典何等豐富,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說,這不過是一種開始,我們被帶進至聖所後,就開始與父維持正當的關係。
「但願祂指教我們,使我們看到我們的無有,改變我們,化成祂兒子的模樣,差遣我們出去,作我們同胞的祝福。」

自1889年直到離世,共有28年之久,他帶領南非開西聚會,只有永世才能顯示他工作的奇妙果效。


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(林前十一章三十一節)

1879年(71歲)末了,慕安德烈得了喉炎,這是講道太多,用喉過勞而得。醫生勸他立刻停止講道。在他休養的時候,他在神面前考慮疾病的問題
  • 1880年,他在他的信札內這樣說:對於苦難有2種看法,一種認為苦難是罪孽的管教。 一種以為苦難是慈愛恩典的表記。我有此安靜休養時期使身心得益,乃是極大的恩典,然而我怕因此忽略了前面的一點,我祈求主指引我,特別改正我的看法。 

1882年(74歲),他赴英國就醫,在那裡他得著了神的醫治。他自己見證說:「我時常想到雅各書5;14-16「出於信心的祈禱,要救那病人」我將這個信心醫治當作禱告的題目與人共禱。
  • 我覺得這件事對於我相當嚴重,究竟我去就世上的醫生呢?還是請有醫病恩賜的人代我禱告?我想在船上有夠多的時間,讓我好好考慮並且決定這個問題。可是在航程中,我竟然沒有特別注意這件事。我只能求主引導。 

我很盼望見到史篤麥(Stockmayer)他是一個真真屬靈的人,是一所信心醫病機關的負責人。但要等我往瑞士才能遇見他,我既沒有清楚的引導,抵埠後就去請名醫奇德博士(Dr.Kidd)他派一點藥給我,吩咐我住倫敦郊外,不時往返檢查。適逢下週有密德梅聚會(Mildmay Conference)我獲准赴會。

會內遇見史篤麥,問他為何我應用雅各書5:15,而信心總是夠不上。是因為我懷有私疑?不清楚是否神要醫治我麼?當然「苦難」和「試煉」是神用來潔淨祂百姓的「恩典法則」
  • 史篤麥回答說:「你受了基督徒對於苦難的傳統思想的束縛。雅各留心分開13和14節內的「受苦」和「病了」。關於受苦他說: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,他就該禱告。祈求忍耐‧」但是他說到疾病:「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,…出於信心的禱告要救那病人。」
  • 對於試探和生命受試煉所引起的苦難,並沒有無條件的應許,可以免除;但是對於疾病,卻有清楚的應許。

我只得承認這分別,因此有了正確的了解。基督徒從世界所領受的苦難,並無應許可得完全的免除,因這些會潔淨他,成為他的祝福。可是疾病卻不然,是身內的,不是身外的。身體既蒙救贖,成為聖靈的殿,主就等著向那相信的人,顯明祂的大能,拯救他們的身體脫離罪的轄制。 

「抵倫敦三週後,我移宿波德門Dr.Boardman所主持的信心醫治院,在那裡又住了三週。每早有十六至十八位同居的人聚集在神的話語面前,指明何種攔阻蘊留在人裡面,使人不能支取應許;當史篤麥首次同我禱告時,引用哥林多前書11:31-32:「我們若分辨自己,就不至於受審。」
  • 這裡的中心思想是疾病與醫治。疾病的用意乃是帶領我們斬斷在我們生活上一切神所憎惡的。在主達到這個目的後,疾病就可以除去。 我們容易這樣想,疾病和管教帶給我們祝福,因此就難想到醫治會帶進更多的祝福。假如醫治僅是疾病挪去,那還有話可說。但是得蒙醫治,乃是在疾病的原因發現並除去以後,乃是先與永活的主發生更親密的交通,與祂維持更完全的聯合,而後才有醫治。這就能叫我們明白,這種醫治比較疾病更能帶進無限大的祝福。 


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(提前四章十六節)

慕安德烈一生的著作,約有250本,有的用荷文,有的用英文,有些是巨著,有些是小冊。綜合他的信息共有三點:

(一)禱告的工作(二)聖潔的實在(三)聖靈的需要。
 
在他的一本記事簿首頁寫著:「神將祂的話當作種子,播種在我們心裡,這種子又藉著我們向神所說的話而結果累累。我們禱告的話,乃是我們播種在神心裡的種子。神留心聽祂的話結實,使之成熟,我們也應當注意我們所種的禱告,留心是否結果?信徒不忘他祈求的,才能認清神的答應。」 

  • 他認為禱告乃是神祝福唯一的途徑

  • 他說:「神尋找代禱的人,祂不會,也不能將工作從教會手裡奪去。神詫異,神詫異無人代求!千萬靈魂正在淪亡,代求是世界的唯一指望」

  • 「在今日的教會中,恐怕大多數的信徒都不清楚,他們乃是蒙召作完全人。他們很少明白,他們的責任不只要敬虔,而且要十分敬虔,照著神所能作的,充滿了恩惠和聖潔。

  • 哦!神沒有讓你自己定規,究竟接受不接受聖靈所要賜給你的豐滿祝福。人根深蒂固的相信,天天犯罪是必須的。一日不犯罪是不可能的,甚至相信神的話也是那樣教訓。因此他們的思念完全不能了解,新舊兩約在這點上的天壤之別。脫離罪的傾向,和藉著基督內住的能力,在罪的傾向尚有之時,脫離犯罪的實際,這兩件事混淆不清,是普遍的現象,以致人們反而認為把律法寫在心裡的應許,和舊約的生活分別出來,是一種危險的道理。 

  • 人把這個奇妙的應許看做平常,把經過裂開幔子,進入至聖所的恩典,延展至另一世界。」「聖經中最奇妙的字,乃是『在基督裡』神的聖潔要求向著罪死。在基督的十字架上,祂啟示了聖潔的律。聖潔乃是我們的意志完全進入神的意志,或者更正確的說,神的意志進入,治死我們的意志。 


  • 「順服並非聖潔,但是聖潔不能缺少順服,它不能單獨生存」「只要我們相信基督是神的兒子,是神,是永生的耶和華,是創造萬物的主宰,祂就要在我們內心生命中顯明祂的全能。」

  • 「聖靈的浸是主耶穌工作的榮冕,如果我們盼望過一個真的基督徒生活,就必須得著聖靈的浸,而且知道自己是已經得著了。 這個比聖靈重生的工作更深,乃是基督的靈將基督帶來,在祂榮耀生命的大能中,常住在我們心裡。這是基督耶穌之生命的靈釋放我們脫離罪和死的律,叫我們得享自由。這件事在許多重生的人,只是一種寄存的祝福,尚未實在得到,這些天賦的能力,使我們面臨危險而不畏縮,且能勝過各種仇敵。這種靈浸的生命必須在交通裡,向主維持忠誠和順服,才能得到繼續或更新。」 


離世與基督同在(腓1:23)

慕安德烈晚年,適逢世界大戰。外面雖然充滿憂患,他的靈卻進入神的平安。

1916年8月間患了一次流行性感冒,縱能恢復,卻未復原,神正輕輕的拔出地上帳棚的栓子。在他離世的前夕,他準備就寢之時,說:「我們既有一位這樣偉大榮耀的神,就應當常常在祂裡面高興快樂。」於是又禱告說:「哦!永遠可稱頌之榮耀的神,用你的恩典慈愛滿足我們,叫我們一生在你裡面歡喜快樂。滿足我,使我也能常常以你為樂。」 

翌晨他的脈搏轉弱,時而清醒,時而昏迷,清醒時向他的女兒說:「我的孩子,要信服神,不要疑惑祂。」過後又說:「神是值得信靠的」 次日平安離世,與他長久忠心事奉的主同在。」時在主後1917年1月18日下午6時45分。享壽89歲。

More

2010年10月8日

唯有聖潔的人,才有真正的快樂!大衛鮑森《利未記》

上帝要我們「今生聖潔,永生快樂」!
可是大多數人都想反了.....想要「今生快樂,永生聖潔」!?

舊約在新約中顯現,新約在舊約中隱藏.....
講員中的講員~大衛鮑森,解開難懂的舊約律法,使新約中的我們活用《利未記》!
強力推薦~



10.利未记-2

  • 你可以自己選擇~要今生活出聖潔,可能要忍受痛苦,因為上帝會容許不幸臨到你、和你家人身上.......也許會有痛苦,但會使你的生命更聖潔。
  • 當人生一帆風順時,你會比較聖潔呢?還是在面對困難時你會比較聖潔?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會明白自己的軟弱和需要,再度投向上帝的懷抱!你的品格在什麼時候會進步呢?是一帆風順的時候嗎?還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? 
  • 《利未記》說:上帝會在今生管教祂所愛的人,在永生懲罰那些不遵守上帝命令的人。所以~今生活出聖潔,永生就會快樂! 
  • 從《利未記》中我們學到4個功課:「上帝的聖潔」、「人的罪惡」、「基督的豐盛」、「敬虔的人生」。

More

2010年9月28日

預備器皿《出埃及記》曹力中

Don't ask Why but What for 
當你還在問為什麼?
聽聽這個....很有幫助!強力推薦~

當神要做一件事時,祂先預備器皿。神工作的關鍵在於器皿,祂不怕事工遲延不開始,只要有合用器皿,祂總能成全大工。神使摩西學了埃及人許多學問,然後再使他用不著那些學問,直到他成為謙卑的人,知道等候神,也願意讓神掌權......


網上收聽
預備器皿《出埃及記》


  • 神不是在人墮落以後,才想起這個「救贖計畫」。早在人未墮落前、人被造以前,神就預定了祂將來要做的事......有一群人,要藉耶穌基督「得著神兒子的名分」
  • 神並不將祂百姓培養在溫室中,而是在世界裡。在那裡有試探,有發生災禍的可能,甚至對神百姓帶有敵意。神卻藉這些培育祂的百姓,祂賜下祂的道,使他們能生活在世界卻追求成聖。


More

2010年7月10日

追求謙和~羅炳森師母

「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,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,當尋求公義謙卑,或者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,可以隱藏起來。」西番雅書2:3            


謙和是什麼?摩西很謙和,耶穌很謙和。
它的意思是不是一種沒有男子氣的懦弱?耶穌可以舉起鞭子把兌換銀錢的人從聖殿裏趕出去。在祂應當說話的時候,祂不能保持緘默。而當祂帶著權柄說時,那些人就從聖殿裏被祂趕出去了。那些人在那裏所做的,已經是一項古老、傳統的風俗,但是他們認出祂的權柄。可是,等祂站在彼拉多的面前,祂一句話也不說。然而這卻是把那些兌換銀錢之人趕出聖殿一樣的謙和。

謙和到底是什麼?

它是一種神聖的態度,正如同平安,它須要藉著聖靈從裏面來建造它。這是耶穌在這地上,為著你的舒適所備有的供應之一。

當你具有很強的意見時,你仍能保持謙和嗎?你是否已放下了你急促的意見?脫去你的希求、你的意見和你自己自私的願望吧!

謙和是什麼?如果耶穌說:「現在,我的孩子,我要賜給你這謙和和完滿的果子。」你願意順服嗎?

有的人很喜歡講這個口頭語,如「我告訴你!」或者沒有這麼鹵莽,而是「我認為」,當你肯卑微時,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對的而仍保持著沉默。

不開口常常是比較容易些,但有時候,你必須要求一個清潔的聖殿。(須要講話──譯者註。)

裏面的謙和會使你夠謙卑地來忍受謙和的重荷──被誤會、被批評等等。有時候,神的和諧比神的力量更有價值。耶穌可以遣一營的天使來,但是,「我的神阿!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。」成為祂讓他們下手辦祂的原因。

謙和是什麼?摩西不計代價地遵行神的旨意,他從來沒有提起他自己的意志來抵擋神。在他為神的百姓耗盡了一生以後,只在被那群硬著頸項的百姓激怒中,犯了一次錯誤,擊打磐石。當他說:「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?」就把榮耀歸給了自己。你說你會比他做得更糟,然而,就因為這次,他不能把他們領入應許美地。但是,當神說:「你必死」時,他向著神謙卑──在要離世的時候,單獨地上山去。

謙和就是只接受神深遠的旨意,一點不發表自己的意思,是一個完全地、內在地、正直地以神完美的旨意為樂。你若很謙和,當神的旨意向你顯明時,你會很快樂。

把你的生命交給祂,整個且單獨地屬於祂。祂會給你什麼?也許是幽谷的路徑,也許是火窯,但是,喔!祂給你祂自己。「人若愛我,就必遵守我的道,我父也必愛他,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,與他同住。」(約十四:23)

你既愛耶穌,祂既是你的,那麼背起祂的十字架。耶穌是把祂的十字架給祂所愛的人。十字架就是一條甘甜的、每日順服的路徑,不是一條艱難的路。背起十字架是一種安息。十字架是一個交出來的生命,讓神的旨意成為一切,它會帶領你進入隱密的生活裏。

你是在背著十字架,或是還沒有?你錯過了它嗎?你是不是那種只是聽卻從不背起十字架的人?你若要有主的喜樂,今天就背起十字架吧!不要害怕你會不快樂,把你的快樂和別人的東西都一起給耶穌吧!不要犯下這未跟隨耶穌的錯誤。祂不會讓你迷失正路。

背起你的十字架的意思是有交通(有份)──但不是交通(有份)於祂的苦中(這裏是一個奧秘),乃是交通(融入)於受苦的主中。當祂能信任你時,祂也許讓你受苦。當你真認識了祂,你會每天、每天都這麼說:「耶穌,你的旨意是什麼?」你若不背起十字架,你就不配作祂的門徒。

在每日的生活裏,不再有你自己的權利。把你整個的意志完全地放下,這是歷世歷代以來偉大的呼召。這是神的國度,記住:「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。」

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講到,耶穌在背著十字架去加略山的路上,曾經跌倒。你,也許一樣會在你的十架下跌倒,如果是這樣的話,不要回頭,把一切再度地奉獻。你若墮落而失敗了,為這次墮落悔改,說:「赦免我,我不會放棄我的十字架。」一心認定:基督是必須要得著一切的,一直繼續地往前行。

謙和是一個降服的意志,神的意志代替了我們的意志。你放棄你的意思而遵行祂的意思,即使是要你去死。但這是一個很舒服的生活──住在神的旨意裏。你也許會遭受創傷,被剝奪光了,但是,你卻在祂的旨意裏得享舒暢。

From:《恩光》196期

2010年7月5日

一顆如珍珠般的清心~George Watson

極寶貴的訊息,George Watson 的文章,滿溢基督馨香~推薦!



一顆心是藉著釘死天然的生命,而變為純淨。
這會叫心滴血,也令眼流淚。然而誰能測度那顆清心的美麗與價值呢?


耶穌在祂給得勝者的應許中曾如此說:「得勝的......我賜他一塊白石,石上寫著新名;除了那領受的以外,沒有人能認識。」啟2:17 這塊白石可依我們救主自己的話來解釋:「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,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,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,買了這顆珠子。」太13:45-46  .......

【完整閱讀】
一顆如珍珠般的清心~George Watson  《恩光》53期.pdf( P15~P19)


More

2010年6月28日

《恩光》~ 網上閱讀

這裡收錄了許多.......重量級的屬靈文章!

《恩光》雙月刊是1954年建立錫安堂的榮教士在1973年開始發行的刊物,內容多半譯自榮教士受造就之紐約教會的期刊,以及榮教士本人曾得幫助的文章。榮教士去世後溝子口錫安堂繼續有同工忠心編譯,發行至世界許多地方。目前改由大甲錫安堂主導發行,宗旨仍未變,對有心追求更深內在生命的聖徒,仍然是一份帶來基督豐盛的刊物。


網上閱讀二處

PS.
  • 《恩光》目 錄 HTM一覽表
  • 上網Google文章+作者關鍵字,可輕易找出該文章出自哪一期
  • 按滑鼠右鍵,可直接網上開啟PDF檔(不下載)閱讀
  • 若是文字檔轉成的PDF格式,仍可Copy 貼成Text 轉貼分享  

2010年6月27日

【放手】~劉秀慧牧師

我會同意....以下是更接近神心意的~「放手」

[180_let_go.jpg]

「放手」不是輕易放棄,而是知道結果不在自己手中,
乃是在神的手中。

「放手」不是事事如意,而是學習在每個景況中交託給神,
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和感謝,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。

「放手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可是當你決心完全放手的時候,
你會體會到真正的自由。

「放手」就是你不再為明天憂慮,把神擺在你的眼前,
把未來交在神手中,定睛在神身上。

「放手」不是評斷別人,而是讓別人做他自己。

「放手」是把過去都放掉,
忘記背後,努力面前,向著標竿直跑~
要得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。

「放手」是不再緊抓著別人的錯,得理不饒人!

「放手」乃是把這些事情都放掉,讓一切都過去,煙消雲散.....



More

2010年6月21日

苦難與得勝~《天示》施寧


耶穌再臨的啟示:啟示錄中拔摩島異象的剖視

苦難幫助他們得勝。
因為在苦難中,我們不能自欺。

苦難顯出我們真正的本質,暴露一切反叛、急躁、激動、沮喪、害怕受苦和欠缺順服的軟弱。一位曾被囚於集中營的基督徒告訴我們,在那樣厲害的試煉中,不單身體,連靈魂也要袒露無疑.....。

眾人暴露出來的~不是自己犯罪的本性,就是自己戰勝罪惡的能力。
那時誰是偽君子,誰是真信徒,全都一目了然。信徒間的分別,就如白晝黑夜一般界線分明。每個人心中所充滿的,都在那時昭然若揭。

不錯,他們全都是悔改歸主的信徒,但在極厲害的苦難中,有些人並沒有把污點潔淨。他們尚未真正得救的本質,就在這時無所遁形。

這群勝利者卻倚靠耶穌的救贖大能,心中被耶穌充滿。耶穌神聖生命的能力,就在他們身上彰顯出來,使他們得勝!
......因此,苦難和各種磨煉,幫助了啟示錄七章的信徒看見自己袍上的污穢,用羔羊寶血潔淨,使他們得勝!

讓我們留意他們的挑戰:別讓苦難把妳壓倒。

當苦難的浪潮排山倒海而至的時候,別讓它們把你淹沒。撒但的目的是要用苦難擊敗你,因此~你必須警醒!抵擋魔鬼,別讓苦難佔據你的心;要為你衣服上的污穢而憂傷。你應當關心的,是不斷與罪惡爭戰,用羔羊的寶血時刻把袍子洗淨。

苦難終必過去,其他很難作到的事,例如:認錯、求恕、矯過.....也必會隨之消逝。然而在聖城的黃金街上,穿著白衣,在耶穌的榮光中與祂同行的特權,卻是永永遠遠的。

~選錄《天示》施寧


2010年5月20日

《靈程指引 The Spiritual Guide》邁可.莫林諾 Michael de Molinos

許多屬靈人的推薦書~


邁可.莫林諾是十七世紀中,一位認識神的人。他為愛神之人指出一條在靈裡與神相交更深的路,卻遭到教廷極大的逼迫。在所有的譭謗、凌辱、迫害中,他如羊被牽到宰殺之地,默默無聲。

最終他被監禁在黑暗的地窖中,直到脫下肉身的帳棚。他著書的負擔,在於幫助信徒走上通往神的路,能將自己的意志降服於神的旨意,直到在信徒身上顯出主掌權的實際。

感謝神為我們存留這樣的作品。願我們因它而產生一種渴慕,甘願謙卑、柔和地來負莫林諾所稱「甘甜之軛」(見第二章),讓主在我們裡面和外面掌權,而煉淨我們的魂生命。

中文版網上閱讀
《靈程指引 The Spiritual Guide》邁可.莫林諾 Michael de Molinos

2010年4月20日

大衛鮑森《舊約縱覽》約書亞記(二)~兩座城的功課

約書亞記的兩個重點,也是聖經上的平衡
  • 沒有神,我們作不到
  • 沒有我們,神不做
不是祂做不到,而是祂不會去做,「在神沒有難成的事」!
我若不倚靠上帝,祂就選擇不做
祂需要我們,祂呼召我們【與祂同工】....

painting by Nicolas Poussin: Joshua's Victory over the Amorites
網上收看

如果你學到這「兩座城的功課,就能夠征服那地」

神的介入
沒有神,他們就做不到
  • 祂的話語    
  • 祂的作為  

人的配合
沒有人,神就不動工
  • 態度~倚靠神 
  • 行動~順服神  >> 耶利哥城 (得勝)
  • 態度錯誤~靠自己
  • 行為錯誤~悖逆神  >> 艾城 (失敗)  

3個錯誤
  • 太自信,兵力不足~慘敗
  • 沒求問神、與那地居民定協議~被欺騙
  • 內鬨~誤會自己人

    基督徒的應許之地,不是天堂,而是聖潔
    因為在應許之地,就不再爭戰,那是得勝之地
    每當你打完勝戰,你就可以預嚐安息的滋味~進入應許之地,得享安息。

    PS.

    2010年4月11日

    《作完全人》 慕安得烈

    對靈命進深非常有幫助的一本書~強力推薦!



    第二十四章   完全的忍耐,造成完全的人


    「但忍耐有其完全的工作(中文作「但忍耐也當成功」),使你們完全(中文作「成全」)、完備,毫無缺欠。」雅1:4

    完全是一粒種子。人「重生」之時所得的生命就是完全的生命。人因為無知、不信,除了知道自己已有新生命之外,他仍不曉得自己所有的是~何等奇妙、完全的生命。

    完全是一粒種子。人若覺悟過來瞭解這一點,且存完全得心順服下來,得著神所賜的一切,那真是一個蒙福的時刻。一顆完全的心的完全,就是一顆全然順服、盡力尋求神的心,也是一粒擁有無限能力的種子,它能不住地增長、繁殖。

    完全亦即「增長」。當基督徒醒悟過來,知道神所要求的是什麼,所賜下的是什麼,且又謹守自己所許~全心順服之願時,他對神所應許要賜下的生命與和屬靈能力,就會有一種需要和倚靠的感覺,而這感覺會不斷增長。這種增長要一直繼續到「所有的應許」都集中在這個堅定的信念上:「賜諸般恩典的神親自使你們完全」(彼前五10)。從前的增長所潔出來信心的果實又成了新的種子,延續生長下去。

    如此「完全」發展得更成熟、更豐美。由於那使人完全的神藉著聖靈住在人的心裡,人的整個性情便有屬天得樣式,表現出其與那看不見之神的交通。這樣人的心就為神預備好~讓神有時間作祂的工。那賜平安、在各樣善事上使人完全的神就完全得著了那人。這人便安息於神的安息裡。

    這不是一天的工作。完全乃是一個增長進的過程。「你們必須忍耐,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,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」(來十36)、 「總要效法那些憑著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」(來六12)。人是在時間之內被造的,須活在發展的法則之下。

    天國也和自然界一樣~從種子生出葉片,然後結穗,最後是穀粒飽滿的穗子。有時,信徒覺得最難明白的,莫過於神的作為緩慢。彷彿祂沒有聽我們的禱告,祂的應許無法兌現,我們的信亦是枉然的。其實神始終是全速趕緊工作的。祂縱然為選民忍耐多時,終久必很快的為他們申冤。 

    「讓忍耐有其完全的工作。」我們常常對自己缺乏忍耐,不能安心交託神,讓祂作祂自己的工,結果反而欲速不達,攔阻了神的工作。我們對神缺乏耐性。我們不但沒有以尊崇的心倚靠那位賜平安、又使我們完全的神,並不是因愛慕而信靠這位賜平安,並且成全我們的神,反而因為看不見自己心裡想要的東西,就自尋煩惱。
    「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,耐心等候他」(詩三十七7)。這是信心的法則。不僅是等神賜福的時候如此,特別是在完全的道路上,更當如此。信心是基督徒的生活的法則,極少人明白其適用的範圍有多廣。我們要確信神那看不見的能力,必要成就祂神聖的心意。祂總不叫我們失望。正如有人談及某年長的聖徒,說:「她堅定相信,不論人必須存虛己的心繼續在卑微的盧上久多久,至終有一天,她必要與那些忠心的人,一同為聖者的同在所充滿,直到他們裡面的生命充滿盈溢。」 

    「忍耐應該發揮出全部的效力來。」這就是神的命令。對那些順服這個命令的人來說,這樣的盼望是必然可以達到的,就是:「使你們完全,完備,毫無缺欠」。這裡用不同詞彙堆砌在一起,讓我們感到信徒應該有的是何等的目標和期望。「完全」,工作已作成,至終目的已達成;「完備」,各事齊備且位置妥當;「毫無缺欠」,一切正如父所期望的。這就是基督徒的品格,正如父的靈所擺在我們面前的。

    完全既是基督徒應盡的職責,也是他的生命。只要叫忍耐完全發揮出全部的效力來,農夫就會得著他所渴想的完全長大成熟的果子。 「神在人裡面所造就的,就是這人。如果神藉著忍耐所作的教訓都完全在你們裡面發揮出效力來,你們就得以完全了」。 

    然而,哪裡要生出完全的果子,哪裡就必須有完全的種子。這個種子就是完全的心。若不是這樣,人靠什麼才能叫忍耐發揮出全部的效力來呢?只有藉著這個方法,我們才會把所有的試煉、困苦和失敗看成是神對我們的栽培,並且相信神是信實的,必會成全他自己的作為。我們首先要存著完全的心,就會使我們完全忍耐,而且要使我們真正得以成全完備了。

    耶穌基督自己也不是在一天的時間裡就得以成全完備了。這個工作需要時間;同時忍耐在他裡面發揮出全部的效力來。真正的信心就使人認識到這個工作需要時間,並且安息在神裡面。時間對我們來講,就意味著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。我們要學會天天更新我們的誓言:「我今天要按著神的恩典所賜的力量,盡所能的為神活得完全。我今天要憑著盼望所得來的忍耐,倚靠賜諸般恩典的神使我成為完全。今天,我要完全,完備,毫無缺欠。」只要這樣天天這樣祈求就得以更新,就要相信已經成全我們的基督和將要使我們成全完備的神。忍耐就要發揮出全部的效力來,我們便要成為完全,完備,豪無缺欠。

    More

    2010年3月3日

    《不要照我的意思》慕安得烈 Andrew Murray

    才讀此書的序,就深深被打動!



    在神的旨意裏,蘊藏著所有創造的根源----它的存在、它的喜樂、它的能力、它的榮耀。

    在神的旨意裡,蘊藏著救贖的根源----它的事實、它的能力、它的榮耀。

    唯有在神的旨意裡,蘊藏著祂每一個兒女生活至中恩典的源頭----它的存活、它的能力、它的福氣、它的榮耀。

    只有在明白、愛慕祂旨意,在遵行與忍耐祂的旨意當中,那恩典的生命才得成長,並且得著安息、喜樂、力量、多結果實並蒙福。對基督徒而言,住在神神旨意裏,是最要緊的事。

    不論是神在天意中所安排的,或是恩典中的旨意,無論是以誡命的形式所顯明的旨意,或是在祂應許中所啟示的旨意,一個從遵行神旨意當中,而找著他真實生命的人,一定會找著神自己和神同在裡豐盛祝福。

    求主聖別此本小書,讓它能達成一個目的:鼓勵祂的兒女們都來明瞭神的旨意是什麼,並得著屬靈的眼光,能明悉其中的榮耀,愛慕它並揀選它,而且發現遵行神旨意實在是他們最大的喜樂!

    慕安得烈~
    南非威靈敦 1896.08.25


    禱 告

    哦我父!在您寶貴的話語內有一詞 ----「神的旨意」,我瞭解的何其少!我知道祢的旨意是天堂的榮耀,在那兒祢的旨意是至尊無上,被萬眾所奉行的。我已看見,在遵行祢旨意的這件事上,祢的兒子是完全的。我已聽到祢話語中的聖靈,正在呼召我來遵行祢的旨意,正如它在天堂被遵行一般。

    主,我對祢的旨意瞭解的這麼少!我今謙卑求祢----教導我明白和遵行祢的旨意。
    真的,我整個人都是祢的,我已將我所有的給祢,好使我活著,不再照我自己的意思,乃是依照祢的意思。我求祢指教我如此的認識、愛慕祢的旨意,以至我能快樂地去順服它。

    當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,也求祢祝福我、幫助我一天又一天,能藉著我主耶穌基督,居住並行走在祢的旨意中,阿們!。


    2010年1月9日

    《希伯來書》歸正神學查經 / 唐崇榮

    風聞該講員的《希伯來書系列》評價~「聽了會很享受!」
    果然!


    哇.....該系列目前已經講了155集(GoodTV網站有123集


    先推薦超精彩的一集
    (16)你是我的兒子(二)
    很幫助更釐清關於~三一神論、基督、上帝的兒子.....這些難搞的神學問題!
    不要錯過喔!


   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