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 am the living bread which has come down out of heaven: if any one shall have eaten of this bread he shall live for ever. John 6:51
顯示具有 講道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講道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1年7月12日

飢渴慕義《登山寶訓 》曹力中




一.缺乏與滿足(太五1~6)

  1. 人類最大的快樂之一,乃是人生而有一種不滿足的感覺。我們會餓會想吃,美味的食物帶給我們多麼大的滿足跟快樂呀!我們已經有不少衣服,當人再送我們一件,我們還是非常高興。我們想住在更好的地方,現在也變得很方便。

  2. 但人類最大痛苦與禍患之一,也是這種不滿足的感覺。我們想生活得好一點,可能就去走旁門左道,或是去賭,最後弄得家破人亡;有人娶妻生子,後來開始貪戀別人的妻子,弄得家庭破碎,帶給社會大問題。國家的領袖不滿足於權力與財富,就發動戰爭,帶來多麼大的悲劇與痛苦。其實人類最大的缺欠是:「因為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!」我們墮落失了神的形像,生命沒有射中紅心,沒有達到神造我們的目的。這也是一切帶來禍患之飢渴的根源。
     
  3. 主耶穌將我們人類裡頭的飢渴,引到正確的方向,祂說:「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,快樂了!因為他們必得飽足。」主知道我們要的是福氣與快樂,但主沒有要我們優先渴慕追求福氣與快樂,祂乃是要我們優先尋求義,自然會帶向福氣與快樂。因為義是福氣與快樂的源頭。希伯來書論到基督自己說:「你喜愛公義,恨惡罪惡,所以神,就是你的神,用喜樂油膏你,勝過膏你的同伴。」(來1:9)

  4.  一個病人當然盼望解除病痛,但如果他一切所想的就只是要除去疼痛,可能就有危險。就像你覺得身上痛,醫生給你開了嗎啡,然後說:「不痛了吧!沒事了!」那痛至終還會再來,而且可能演成嚴重的疾病!好醫生不會只解決你當前的痛,而會解決病根。其實痛是神使我們知道危險的警戒信號。

  5. 基督徒若只追尋快樂舒暢也是危險的,有人從一個聚會跑一個聚會,追求一些經歷,尤其大場面更容易有感動的感覺。但主清楚說哪一種人會得著真實的滿足快樂,乃是飢渴慕義。 

二.義

  1. 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,是對的,飢渴慕義包括了渴望做對的事,也喜歡人做對的事。當你給小孩說故事時,儘量多提正面的、美好的,少提負面的、邪惡的;因為小孩(其實許多大人也是)傾向模仿,過於以意志選擇是非。

  2. 當小孩做了對的事時,即使你看來很有趣,也不要笑他,他可能會不敢再做那樣的事。當人做了對的事,至少動機是好的,即使做出你不高興的事,也應當稱讚他、肯定他。稱讚肯定甚至獎賞,會幫助人想做對的事。有些母親就是這樣待孩子,那時孩子會因使媽媽高興、能得稱讚而做對的事,長大後則因為知道是對的而去做,信主之後則因討上帝喜悅而做。
     
  3. 而當人做錯了事又認錯時,你要放手,那會鼓勵他誠實,不會遮掩他的過錯。我從神在拿伯的事上如何對待亞哈王(亞哈一表示悔悟,神立刻放過他),學習這個法則,多年用在治理教會上。 

三.飢渴慕「義」

  1. 巴克萊指出主在這裡講到的飢渴慕義,是一種對完全的義的飢渴,而不是部分的義。義不只是指著義務,不求賞報的服務,像義工、義交、義消等。其實有許多這種似乎不求賞報的義務舉動,背地裡卻是爭名奪利的。主指出有些人在做禱告、禁食、或賙濟人等這些美好舉動時,動機卻是求人的稱讚(太6:1~18)。
     
  2. 主所講的義也不是江湖道義,只注重江湖道義的人定規會向某些人有義,對另一些人卻沒有義。像「水滸傳」之類的書,將江湖道義美化了,(我想其中有些好漢若生在今天,我們大概不會喜歡他做我們的鄰居!)其實如果你不是這些道上弟兄利益所及的同道,可能就會是受害者了。

  3. 中國人將義與忠放在一起,但神所說的義不是忠臣不事二主的忠義。但以理在改朝換代之後,仍被委以重任高位,因為他是服事百姓的,是對人民有益的。古代的君王或獨裁者要的卻是自己的權位,所以強調不事二主;而今天的政客也不脫其窠臼,其實如果照他們口中所說,人民才是主,那麼改朝換代或是政黨輪替,為何不能用對百姓有貢獻的人呢?哪裡有不管黨派,全心只為民服務的人呢?

  4. 那有可能變成自以為義。義也不只是沒有做錯事情,還必須完全得著潔淨,脫離罪,並蒙神悅納。神造我們是有目的的,在神那裡我們的生命是有個藍圖的,主期待使我們被模造成祂的形像,沒有達到這個就不會蒙神悅納,就是罪,就沒有射中紅心,就不是完全的義!

  5. 所以你必須渴慕明白神的道,遵行祂的道。像大衛為什麼成為合神心意的人,又成為被神稱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呢?因為他渴慕神的道,甚至將之作成詩來吟唱,而且是發自內心的吟唱。像詩19, 63篇等。一個飢渴慕義的人,必然是個渴慕神的話的人,他們的心變得很專一。要學習遵行神的道,像常常喜樂、不發怨言、凡事謝恩、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等。這些都會矯正我們生命中扭曲了、不合神心意、沒有神形像之處,也就是將神的義帶給我們。有一天新婦將穿上的光明潔白的細麻衣,正是「聖徒所行的義」(啟19:8)。

  6. 其實聖經中講到的神的義是更完全的,因為神使耶穌基督自己成為我們的義(林前1:30)。我們靠自己不能完全達到神的義,所以主自己來成為我們的義。聖經中神的義是有位格的,你要被神稱為義,不但要遵行神的道(太5:17~20),而且要藉著信心接待耶穌,讓聖靈將祂的生命吹在我們裡面。

  7.  然後你要常親近祂,住在祂裡面,讓祂常充滿在你裡面,這樣祂自己要成為你的義。所以飢渴慕義不只是渴慕神的道,也是渴慕主自己,渴慕祂的同在。亞伯拉罕是最好的榜樣,也是聖經用來做我們稱義的典範的;他向羅得有道義,向神有信心的義,他又注重親近神,以致成為神的朋友! 

四.義者,宜也

  1. 義不是一般以為的,對就是對,錯就是錯。中國古人說:「義者,宜也。」不偏不倚,中庸之道。我常覺得,神以祂的智慧將絕對的對錯、是非、律法,濃縮在十條誡命裡了,其他我們生活所遇,常是要以智慧,依人事時地來分辨合宜否,有時要知道的是優先次序,像保羅在林前七章說:「與其…寧可(倒不如)…」。
     
  2. 飢渴慕義應該包含對這樣真理的渴求。比方,性是上帝造的,是美好的,但婚前的性就會變成有傷害的、痛苦的。也要認識「時代良心」,比方你的時代對服裝合體統的標準,在你祖母的時代可能是很驚世駭俗的;那麼你是否應該用另一個眼光,來看你兒女對服裝的標準呢?

  3. 又比方才差不多一百年前,中國人對妻妾的看法跟今天已有很大差異,主耶穌針對當時人對婚姻的態度,對休妻(離婚)作出了教導與禁止;但今天有那麼多婚姻暴力,你能因為不是外遇,而是主未提及的婚姻暴力,就禁止人離婚嗎?

  4. 我們也要認識,主不許我做的事,不一定不許別人做,你要分辨哪些是絕對的準則,哪些是因人事而異的。也要認識人成長的過程、次序各有不同,使我們能傾聽、體貼,以恩慈相待。認識不同文化,在良心、背景、習俗上,都各有不同,這是作異文化宣教不能不注意的事。 

五.基督是我們的義

  1. 保羅將是非標準最高準則,歸到基督身上。義的極致是有位格的基督,保羅說:「神使祂成為我們的…公義…。」(林前1:30)他自己是這樣實行的,他說:「我指著信實的神說,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,並沒有是而又非的。因為我和西拉,並提摩太,在你們中間所傳神的兒子耶穌基督,總沒有是而又非的,在祂只有一是。神的應許,不論有多少,在基督都是是的,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,叫神因我們得榮耀。」(林後1:18~20)
     
  2. 所以保羅竭力追求,要遵基督而行(西2:6),要叫基督的平安在心裡作主(西3:15),立志要得主喜悅(林後5:9)。一個飢渴慕義的人,也會是渴慕主自己的人。神既然不是給我們一些規條,就成為完全之義的準則,而是將祂兒子給了我們,所以天國子民所追求的,是要更豐滿地得著基督。慕迪說:「我們都是有裂縫的器皿,除非一直靠近活水泉源,否則不會常常被充滿。」

  3. 為此你會花時間親近祂、等候祂,竭力維持心中平靜安穩,因主住在安息的心裡。你會留意遵行主的命令,常常喜樂、不為明天憂慮、不批評論斷等等,因為這使我們跟基督的心意相和諧,能住在祂裡面(約壹3:24),使我們能更貼切地遵祂而行,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,是光明潔白的細麻衣(啟9:8)。

  4. 這世界正竭盡心力,推陳出新地發明各種誘人眼目的事物,許多人跟在流行後面;惟願主將跟世人不同的、這個神聖的渴慕放在我們心中,這是屬天子民的樣式。

More

2011年7月7日

金錢的管家《忠心有見識的管家》曹力中

自古以來,金錢就是人類生命、操守、快樂最大的試探與絆腳石;卻也是看我們是否以神為樂,最精確的試金石之一。


馬丁路德說:「一個人成為基督徒,不但要經歷意志、思想的改變,也要經歷對金錢態度的改變。」

  • 貧窮的人要小心一些事,像灰心自憐、貪心鑽營、抱怨,甚至有人因怨恨而去傷人;有錢的人要小心別的事,不要生意越做越大,或是捲進更繁忙的時間表中,而不能好好追求與服事主。
  • 總是不要心一直放在其上。如果錢沒了、少了,不要放在心上,或者乾脆多給出去最保險了!箴19:17(上帝的銀行)。世界首富之一巴菲特(股神)勸年輕人:「不要把錢浪費在不必要的東西上,卻要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。」
  • 主使你今生富足,應該優先用在今天。像微軟公司的 Bill Gates身為世界首富,將財產多半放在公益事業上;像John Lake賣了生意,全給出去,一無所有地(一塊錢都沒)帶著一家九口去了神差派他去的南非,神對他也像奧古斯丁說的:「神看到空手才賜恩。」
  • 約翰.衛斯理初事奉主,每年有29鎊收入,他自己用了28鎊(我想包括什一,而且是儉約著用)。後來收入增加了,他還是每年用28鎊,我想他是這樣想的:「既然我去年可以用 28 鎊生活,今年也可以。」其他就用在別人和神國上。終生如此。
  • 主不喜歡我們奢華宴樂,那是先知責備有錢有地位之人常提到的罪,啟示錄也提到大巴比倫有這樣的罪。在主的比喻中,那位奢華宴樂的財主,生命的終點站是陰間。
  • 但有時主喜歡我們浪費一下,那是君尊的手法,神是豐富的。祂稱讚馬利亞,因為她將極貴香膏枉費在主身上。聖經記述所羅門的豐富,作為神賜福的明證。先知以耶利米說得好,他提到約西亞也吃也喝,但也行公平公義,盡他為王職任,就得了福樂;他的兒子約雅敬吃喝享樂卻走向敗亡(耶 22:15~16)。
  • 潘霍華說,神的恩典不是廉價的,我們不要輕忽;但神施恩典其實常是豪華奢侈的,祂常儘情地給,給敬畏祂的人,像亞伯拉罕、大衛;也包括那些不配得的人,像羅得、拿八、撒該。 
  • 你對人也要有這一面,慷慨地給出恩典,善用今生錢財來為主得人,無論是個陌生人、異教徒、還在反對基督的人、或是你那讓你煩惱的孩子。有時好好帶他們出去吃一頓;不要做掃興的事,在吃時告訴他們你以前多苦、沒得吃。神並沒有這樣。
  • 你沒錢的時候,看你變成什麼樣子,就會知道你跟神關係如何,你是否學習以神為樂。你失意、落魄、開的車子不如人時,是否自覺差人一等,還是仍以神為誇耀(那是以神為樂原來包括的意思)?你富裕的時候,看你變成什麼樣子,也會知道你跟神關係如何,你是否學習以神為樂。不是看你快樂嗎,而是看你怎樣禱告,怎樣使用金錢、看待你的事業。你若只是一心尋求更上一層樓,無論說多少感謝神的話,都顯不出你是以神為樂、為誇耀。
  • 最好像保羅在林前7:26說的「不如守素安常才好」。那是在講婚姻,但金錢、事業也是。世上許多生活都是如此。像九陽真經裡說的:「他強由他強,清風拂山岡;他橫由他橫,明月照大江。他自狠來他自惡,我自一口真氣足。」讓富裕、名聲來去自如,我更深往內裡而去,以神為樂,過一個自由的生活,有君尊的樣式,像王子公主一樣。
More

    2011年7月6日

    7. 生命的重整《活出豐盛的生命》張伯笠

    他的演說幽默、精彩!他的生命豐盛、熱誠!願他對主的愛也燒到你~使你我也火熱為主活!

     我們成了基督徒了,可是我們好像還沒真正的信耶穌!
    有的人甚至還在懷疑神存不存在。。。

    如果你想過著有基督的生命的生活。
    你必須讓聖靈進來!否則你不會有基督的生命!


    7.  生命的重整《活出豐盛的生命》張伯笠
    • .....我到南美去,Time雜誌報導~每天有4000名傳統天主教徒,進入五旬節教會中。
    • 基督徒必須「重生」!否則永遠在那裡苦毒。。。
      理論上不能認識主、不能得救、不能重生.....
    • 就像一隻魚想在海中生存,必須先有魚的生命!
      約3:6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;從靈生的就是靈。
      意思就是~同類的才能相通,不同類的不能相通!
    • 一位基督徒對我說他七年前聽過我講道,今天再聽.....他說「你簡直是突飛猛進的在進步!」我也知道我每天都在進步~

      「是因為我單純的追求!是因為我的生命只有靠著祂才能夠豐盛!」
    • 我信主六年都沒有重生!
      我有一個同學他一年可以賺4000萬美金。。。
      我跟他比較,每次我比較我就苦毒~「主啊!祢愛他,祢不愛我!」......

    More

    2011年7月4日

    『預定論』大衛鮑森



    一、對預定論的認知:

    現在我要跟大家來談一談『預定論』。有些人對『預定論』的詮釋就是以為人是機器人或木偶,不能抗拒上帝的旨意。可是事實上,我們和上帝的關系像是合夥人。根據聖經,上帝和人之間是活的關系。有一首詩歌說:「你是陶匠,我是泥土。」好像我毫無自主的能力,神要怎麽操控我都行,就像陶匠捏陶土一樣。
    • 但是請你看耶利米書18章,上帝差先知去陶匠家,從陶匠和陶土的關系中學習。陶匠一心一意要把陶土捏成一只漂亮的花瓶,但是,陶土不肯順從陶匠的意思。於是陶匠就把陶土放回整團土中再度放回轉輪上,然後做成一只粗厚的鍋子。上帝問耶利米是否從陶匠和陶土的關系中學到什麽?這就是《預定論》的涵義。
      上帝已經為你安排了命定,但是祂不會強迫你,上帝不會強迫你要接受。但如果你願意回應祂的安排,就會得到祂在創世時就為你安排好的命定。但是並不是上帝怎麽樣安排,你就跑不掉,因為上帝並不會強迫你。各位,那塊陶土錯過了它原先的命定,陶匠原本打算把它捏成漂亮的花瓶。
      • 上帝對耶利米說:我本想將以色列造成漂亮的花瓶,裝滿我的憐憫;卻不得不把他們造成醜陋的花瓶,裝滿我的審判。但是,若是他們能悔改,我會再把他們造成漂亮的花瓶。神對我們的命定不是粗糙的鍋子,祂命定我們成為漂亮的花瓶來裝祂的憐憫。

      我的父親知道我長大後想在農場工作,我每次放假就到農場,16歲畢業以後就在農場工作,每天早上4點起床,擠90頭牛的奶。我熱愛農場的工作。但是我不曉得我的父親已經安排好,要讓我在21歲的時候,接管蘇格蘭的一個農場。現在,每當我一經過那個農場都會想我本來很可能還在那個農場擠牛奶,不過主耶穌先插了手,告訴我祂對我的計劃。後來我父親告訴我,我21歲的時候可以接管那座農場,但是我父親晚了一步。假如我當初接受了那個農場,我就可以說:我父親預先安排我接管這個農場,他在我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先安排好了。
      • 所以,各位,我要告訴你們:「預定」的意思就是「預先決定結局」。但是有些人就說上帝把我們當成是任人擺布的木偶,強迫我們接受祂的安排,其實不然。上帝預先安排我們將來要得榮耀,你可以拒絕上帝預先的安排,也可以接受這個安排。你若是接受,將來就可以說:祂在創世時就已為我做這個安排。

      二、預定論的兩種看法:

      一般人對預定論的看法是:神的揀選是讓某些人得救,某些人不會得救。

      認為上帝老早就決定好了一個人會不會得救,所以他們相信人無法抗拒上帝的恩典。上帝一旦決定你會得救,你就一定會得救,你無法改變這件事,你無法抗拒祂的恩典,所以你生命的歸宿是由上帝的揀選來決定。人最終會到天堂還是地獄完全是看上帝的揀選,上帝已經決定好了,沒有商量余地。所以靈魂失喪的人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麽,而是因為沒有被揀選。所以認為人應該是先重生再悔改相信,因為沒有重生就不能悔改信主,所以要先重生才能開始悔改和相信。所以你的信仰必定會堅持到底,因為上帝的恩典無法抗拒,你可以百分百的確定最後一定上天堂。這是對預定論常見的看法,很多人認為這是加爾文的看法。其實這不是加爾文的教導,而是繼承他的後人,他的名字叫做畢哲。很多人搞不清楚狀況把它稱為《加爾文主義》。加爾文曾經在他的書裏教導說人可能失去救恩,不過就預定論來看,他是被人貼錯了標簽了。
      • 首先,研究聖經中的預定論,會發現蒙揀選的重點不在得救,而在於事奉。蒙揀選的人,不是擁有特權,而是必須肩負責任。你蒙揀選,是要出來事奉。而且重點不在揀選個人,而是揀選一個民族,蒙揀選的民族。而且仔細的研讀就會發現恩典並非不能拒絕,你可以拒絕神的恩典,完全是在於你的信心,看你是否相信,是否持續相信。
        • 再者,你將來是到天上或地獄,不是由上帝選擇,而是由你選擇,看你對上帝的恩典是選擇接受還是拒絕。
        • 第三,我們是悔改相信之後才重生,不是在之前。我們得先悔改相信,上帝才能在基督裏賜給我們新生命。
          • 第四,「忍耐到底」是上帝對你的要求,不是保證。祂要你忍耐到底,跟葡萄樹連結,成為得勝者。常在基督裏,持守信心,不是靠行為得救,而是靠持續的信心。這一點非常重要。 
            一般認為上述的看法是由亞米念所提出的,稱之為《亞米念主義》。很多人沒有進一步研讀他的作品就拒絕了這個看法。我仔細看過他的作品,他是個荷蘭人,他真的是一個非常敬虔的人。他在世的時候沒有人敢反駁他,只敢在他死後才攻擊他,他一生是一個敬虔的人。我讀了他的作品以後,一點也不怕跟他扯上關系。

            但是重點不在接受加爾文的看法或是亞米念的看法,重點在於「聖經」怎麽說?
            • 我相信預定論。我相信我會成為什麽樣的人是上帝早就預定好的。我相信在我開始明白上帝存在之前,祂就已經預定我將來會上天堂。我相信在我愛祂之前,祂就已經先愛我,是祂揀選我,不是我選擇祂。我相信是因為我沒有抗拒祂的恩典,我接受祂的恩典,持續相信,將來才能夠到天上。

            三、「得救」是持續的過程:

            我談這個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很重要。各位一定都聽過,有一句非常流行的陳腔爛調說:「一旦得救,永遠得救。」這句話很糟糕,更何況,一旦得救是什麽意思呢?

            我乃是走在得救的路上,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得救。就像美國南方黑人牧師的禱告:「主啊,我只是一個半成品,我離將來的成品還有一段距離。但是贊美主,我不再是從前的我了。」我們正走在得救的路上。救贖是一個過程,不是瞬間發生的神蹟,所以我跟大家一樣,都在等候主第二次再來。祂將會再來,救贖那些等候祂的人,到那時我才會完全得救。全部的我會得救,包括這個老舊的身體。
            • 我不希望這個看法使你們分裂,不要讓這個來破壞我們當中的關系。但是我認為第一種預定論的看法是不對的。這種預定論的看法,根本就破壞了陶匠和陶土之間那種活的關系。
            陶匠決定要把我造成像基督那樣榮美的人,祂預定我要成為這個樣子,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經決定好了。但是在我17歲那年,祂用恩典觸摸了我的生命,我可以選擇拒絕祂的恩典,也可以選擇接受。接受祂的恩典,就是接受祂對我預定的計劃,這就是我所說的「活的」關系。我可以告訴各位,
            • 這種預定論絕對不主張上帝沒有揀選某一些人,而使其不得救。因為聖經上說:上帝願人人都能得救。這是上帝的願望,誰能阻止祂呢?
            只有拒絕祂和拒絕聖靈的人才無法得救。聖經上說我們有可能傷聖靈的心、拒絕聖靈。第一個殉道的基督徒司提反向處決他的人說:你們一再拒絕聖靈!我們可以拒絕上帝的恩典,但這並不表示上帝比我們軟弱。上帝因為愛我們,所以甘願被我們的拒絕刺傷。上帝不會強迫任何人做祂的兒女、不會強迫任何人上天堂、也不會強迫任何人當基督徒,但是因著上帝的恩典和慈愛,祂預定一個美滿的歸宿要賜給每一個人,這是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。


            四、總結:

            各位,我不把預定論看成教義,而把它看成一種生命的體驗。我知道在我選擇祂之前,祂就已經揀選我;在我曉得這件事之前,祂就已經預定一切。我也知道我可以拒絕成為上帝為我預定的樣式,但我渴望進入祂的命定。

            • 請和我一起禱告:天父,我們很容易鉆進教義和神學的牛角尖裏,但是我們要贊美禰是神,禰在創世以前就已經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。謝謝禰進入我們的生命,讓我們真實體驗禰的恩典。謝謝禰使我們悔改和相信,沒有拒絕禰。我們要將贊美和榮耀歸給禰。謝謝禰將來會讓萬有在基督裏同歸於一,禰有能力完成禰的旨意。謝謝禰呼召我們來參與禰的旨意,我們全心全意向禰的恩典和聖靈降服。主耶穌啊,禰是我們的一切,我們要永永遠遠贊美禰,因為當禰再來的時候,我們將得到完全的救贖。奉耶穌的名禱告,阿們!

            2011年6月17日

            《約伯記》曹力中

            Who can bring what is pure from something that isn't pure? No one! 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?無論誰也不能!Job14:4; 伯14:4


            約伯的三個朋友說的話無法幫助他,約伯稱他們是「無用的醫生」......但這三個朋友說的話,許多還是正確的道理。
            「正確的道理」不見得能幫助人,而沒有使人得幫助的道理,也不見得不是正確的道理。許多我們認識的道理,都還需要加上時間、場合、對象.....的考量,才能合適!人也才能得著幫助......


            • 我們是有「責任的」且在基督的恩典中,是可以被改變的!
              「責任」的因英文「Responsibility」是由2個字合起來的~「Response 回應」+「Ability 能力」,所以我們對神是有責任的,那意思就是~我們需要對神做出「正確的回應」!這是人的責任!
            • 先認識自己「一無所有!才能達到真潔淨!」
            • 在今天神可以藉著聖靈啟示人這件事,或者讓人受一點挫折可以明白這件事。。。 可是在舊約時代,神用了最強烈的方式、最極端的例子來表明這件事。。。就是在約伯身上,要藉著他受這麼多苦來表明「我們裡面一無良善!」 雖然我們一無良善,但是我們仍有責任「努力的去追求完全!」 就像約伯一樣!而這樣的人來講到他裡面一無良善,比不認真對付罪的人一樣說「我裡面一無良善!」是不一樣的情況!
            • e.g. 有一次榮教士對倪柝聲說到自己的敗壞,她以為倪弟兄會安慰她.....
              倪弟兄安安靜靜聽完後回答她說:「姊妹!妳比妳剛剛告訴我的更壞!」「妳會因為妳的本性這麼壞而難過!就是因為妳對她還有盼望。。。可是神對我們的老我,一點盼望都沒有!祂把他放在十字架上!」

            2011年6月2日

            「聖城新耶路撒冷」是指什麼?

            有人把她想成是很遙遠的地方,甚至想成是外太空的某一處.....
            其實「聖城新耶路撒冷」就是我們。指那些從頭到腳被神聖潔的榮光充滿的基督徒,他們在地上過一個聖潔沒有瑕疵的生活,充滿了聖靈的權能、身上結滿聖靈的果子,變成耶穌榮耀的形狀!從他們身上彰顯出神的榮耀、榮光來!這樣的人集合起來就是那座「聖城新耶路撒冷」!.....(文字節錄講道《小先知書選讀》6:約珥書(下) by 劉秀慧牧師 從22':10''聽)

            我要將新婦,就是羔羊的妻,指給你看。我被聖靈感動,天使就帶我到一座高大的山,將那由神那裡、從天而降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。城中有神的榮耀;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,好像碧玉,明如水晶。......城是四方的,長寬一樣......啟21:9-27


            「聖城新耶路撒冷」重點經文~ 啟21:2 串珠
            •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,預備好了,就如新婦妝飾整齊,等候丈夫。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:看哪,神的帳幕在人間。他要與人同住,他們要作他的子民。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,作他們的神。啟21:2-3
            • 得勝的,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,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。我又要將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(這城就是從天上、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),並我的新名,都寫在他上面。啟3:12
            • 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,永生神的城邑,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。來12:22 
            • 這夏甲二字是指著亞拉伯的西乃山,與現在的耶路撒冷同類,因耶路撒冷和他的兒女都是為奴的。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,他是我們的母。加4:25-26 

            另外這篇也解的經典!
            教會的名稱之九──聖城新耶路撒冷史百克《教會的意義》
            • 在新約聖經里,論到教會最末後的一個名稱,就是聖城新耶路撒冷。教會所有的特點都集中在這裡表明出來,教會是一座城,這說出了基督在教會里一切工作的意義。若是你把聖經仔細讀過(要記得這一章里的每一件事都有屬靈真理的表號)。你就會看見一切關於基督的真理和基督的工作,都在這一章聖經里具體的表現出來了.....


            2011年3月8日

            身體疾病的爭戰(上)~江秀琴

            因這集「受益不少!」
            連帶可以認罪、補上虧欠.....真是疾病帶來的警醒好處!

            基督徒為何需要爭戰?
            因為「神」與「撒但」都想要得著我們這個人!


            【攔阻得醫治的因素】
            • 1.我的「罪」~得罪神,得罪人、與人不和睦
            • 2.我的「不信、心懷二意」~真實信心帶來真實的安息...與神繼續連結,等待神醫治臨到;想倚靠神、又同時倚靠人
            • 3.沒有「真實的在爭戰」~不在乎病情,或怕死、怕痛、怕嚴重;怕丟臉(不屬靈)、怕打針、怕花錢、怕吃藥.....而不是真實想讓神得榮耀!

            當我們「決心爭戰」時,聖靈會教導我們如何爭戰!讓神的救恩在身體上彰顯,讓主得榮耀!

            經過「爭戰得醫治」將學習屬靈寶貴功課,跟主的關係也更親密~
            詩63:3 因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,我的嘴唇要頌讚你。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11年3月7日

            《主的比喻》曹力中

            耶穌的教訓本來就不容易明白,因為祂講的是屬天的事。
            一個習慣於整天想的都是屬地事的人....當然不易明白!所以耶穌藉著比喻,讓他們比較一下、想一想.....

            (網上收聽)(3)太13章的比喻《主的比喻》曹力中

            • 耶穌說天國像一粒芥菜種,被人拿去種在田裡。祂特別強調那是極小的種子,所以任何時候你勿怕小,勿輕看小,也勿急著大。
            • 天國不是只從小而大。這個比喻還說到一件事,就是種子雖小,但有生命。耶穌不是說天國好比一粒沙子。所以你所栽種的必須是生命,是帶來聖靈工作的。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10年12月18日

            浪子的上帝~尋找你在天國筵席中的位置

            文 / 提摩太• 凱樂
            譯 / 何新東

            如果說教會是上帝國度在地上的彰顯,基督主權運行和治理的所在,那麼在教會的創建、發展、成熟、再生和不斷更新中,什麼是關鍵的內在核心和綜合的動力機制? 有人注重領袖的生命和品格,有人注重福音信息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述,還有人注重道理的純正,各不相同。

            本文作者,提摩太•凱樂(Timothy Keller)牧師和他帶領的美國紐約救贖主教會(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)以及城際植堂中心是從各種發展模式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。20年內,他們在世界35個重要城市開拓了超過150間教會;在曼哈頓當地建立和幫助了70多家不同族裔的教會,帶來城市文化的轉變。 凱樂牧師被《今日基督教》評論為有世界性影響的牧師。

            他們的核心理念說起來十分簡單,就是以福音、基督和國度為中心的信息、人生與事奉。 這很容易讓人乍一聽很不以為然,似乎了無新意。 但本刊認為,在很大程度上,凱樂牧師和救贖主教會抓住了教會存亡興衰的關鍵,其中許多觀念和做法值得中國城市教會藉鑑和推廣。

            與其上來就介紹神學方法論,不如先從福音本身入手。 故本期我們選擇刊登凱樂牧師的一篇經典講章(已由美國Zondervan出版社製作成情境性講道視頻,令人印象深刻)。 該講章基於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,回歸聖經原意,透過耶穌周圍的人群,向我們揭示了兩類不同形態的浪子。 其實,今天的聽眾和全人類都是這兩類或其組合的浪子。 講章的高潮在於指出人類需要一個真正的長兄,耶穌基督,是他完美、昂貴的贖價,使一切信靠他的人得以領受天父最後的盛宴。

            • 盼望這個寓言幫助我們活出福音轉變的真實人生,既不像那個哥哥,也不像那個弟弟,而是有那真正的長兄耶穌基督的形象。
            • 祈求神的聖靈,透過不斷的福音傳講、福音轉變和福音應用與實踐,復興他的教會。

            路加福音中有一個千百年來眾所周知的故事,就是“浪子”的比喻,講的是一個兒子拿走了父親的遺產,揮霍散盡,然後又回到饒恕了他的父親身邊。 如果你以為這個故事僅僅是在講這一個兒子,那你就大錯特錯了。 它實際上是關於兩個兒子的故事,弟弟和哥哥的故事。 如果我們不知道比較和對照他們倆,我們就錯過了耶穌要教導我們的關鍵信息。

            這個比喻打破了我們理解我們與上帝關係的模式和類型。 此外,這個故事還有更有趣的地方:一直以來,人們有一個簡單的講故事套路,一個三幕套路——先是故事背景和佈局,然後介紹問題或者衝突,最後是解決方法——但耶穌卻沒有走這個套路。 為什麼? 線索在第一幕開始時就有了。

            一、小兒子:一種失落

            第一幕以對白開始。 小兒子來到父親面前說:“父親,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。”當時的聽眾肯定對這個請求感到非常驚訝。 如果你是一個父親,你有兩個兒子,你死了,你的財產將被分割,三分之二給大兒子,三分之一給小兒子,因為在那個時代,長子所得是其他孩子的兩倍。 但這種事情只應該發生在父親去世以後。

            因此,當小兒子在父親還活著的時候,就來到父親面前,要求把家業分給他,這基本上是希望父親現在死了。 小兒子想要的是父親的家業,而不是父親。 他希望得到父親的財富和遺產,得到由此而來的安逸、聲望和自由。 但是他不想要父親。 他希望父親死。 這是聞所未聞的!

            但更聞所未聞的是父親對於這個請求的反應。 如果當時的聽眾對小兒子的請求感到吃驚,他們會更驚訝於父親對小兒子的回應。 在古代的中東,在這種情況下,父親應該做的是趕走這個兒子,就算不使用暴力,棒打出門,至少也要罵出去。 但是,這位父親沒有那樣做。

            這個故事說,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。 在這裡,“產業”一詞的希臘文是bios。 意思是“命”或“命根子”。因此,故事真正說的是,父親將他的生命分割給了兩個兒子。

            為什麼這樣說呢? 父親的產業和財富就是他的土地。 他可以將自己產業的三分之一分給小兒子的唯一的辦法,就是出售那些土地。 在那個年代,人們的身份與他們的土地密切聯繫在一起:如果你失去土地,你就失去了自己;如果你失去部分的土地,你就失去在社區中原有的地位,地位取決於財產的多少。 因此,小兒子的請求,是在讓他的父親撕裂自己的生活,撕裂他的社會地位,撕裂他自己。但父親那樣做了,“把產業分給他們”,留下三分之二。

            於是,小兒子帶著他那份財產往遠方去了。 他耗盡了一切所有的,到一個地步,貧困、被利用,他的生活絕對是一片狼藉。 直到他淪落到豬圈,躺臥在泥濘中時,他才意識到自己真是一個傻瓜。 他想到了一個計劃。

            • 計劃的第一部分是回家。 他說,在我父親家裡口糧有餘,而我卻在這裡挨餓! 我要回去向父親認罪。 他要回家去。 這是如此簡單,卻意義非凡。 家不僅僅只是一個居所,更是一種親情關係,一個你有歸屬感的地方。 一個你被接納的地方。 他渴望回家。
            • 但這計劃還有第二部分。 他說:“我要回去見我的父親,說,'父親,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,讓我作一個僱工吧!'”他沒有要求成為一個奴隸。 奴隸在莊園里工作,也居住在莊園裡,僱工則居住在別處,而且有工資。 因此,實際上他是想要以此償還父親。 他知道,僅僅道歉是不能回到原先所屬的生活圈子的,你破壞了社會道德規範,你必須補償。 所以,他要回去和他的父親說:父親,我沒想再成為一個兒子。 我不奢望恢復兒子的身份。 我不應得,我不配。 我要將功補過。 讓我做你的僱工吧,我要償還欠你的。 這就是他的計劃。

            因此,他回家去了。 而父親從很遠就看到了他。

            現在,如果你是這個父親,你看到你成年的兒子回來了,這個傷害了你的家庭,揮霍了你大量財富的兒子,你坐在廚房餐桌旁邊,從窗口看見他回來了,你會怎麼辦呢? 你也許會坐在那裡,翹著二郎腿搖晃著,你也許會說,“最好表現好點,要是他顯得足夠可憐,或跪地求饒,或許會重新點燃我的情感。他最好識相點。 ”但是,故事是怎麼說的?

            這位父親,當他遠遠看到他的兒子的時候,就動了慈心,朝他跑去。 朝他跑去! 要知道,在古代中東,家族的族長是不跑的。 小孩子跑,年輕人跑,婦女可能會跑,但父親不會,家產的所有者不會。跑,意味著拎起你的長袍,露出你的腿,你是不會這樣做的。 但是,這位父親卻做了。 他完全放縱他的情感,跑向他的兒子,親吻他。 希臘文原文說:“他撲倒在他兒子的脖子上”。

            此時,小兒子試圖推出他的賠償計劃。 但父親絲毫沒放在心上,他吩咐僕人說:“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,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,把鞋穿在他腳上。”戒指在這裡意義重大,這是一個印戒,附著家族的印章在上面。 在那個年代,簽訂合同的方式不是雙方簽名,而是在合同上蓋上印戒上的家族印章。 兒子說,我沒想就這樣被家人接受,我想要將功補過。 但是父親卻說,我不需要你將功補過,我要帶你回家。

            就這樣,無須考慮,他的父親賦予他兒子的地位。 純粹的恩典,他認了這兒子,擺設了一個盛大的宴會,慶賀這一天,他失去的兒子返回家園。
            有些人就像這個弟弟。 他們想要上帝供給的東西,卻不想要上帝。 他們希望自己獨立,希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,他們相信這會為他們帶來幸福。 而其中一些就像這小兒子,有一天決定回家。 而且,因為在這個比喻中的父親代表上帝,我們被教導的其實就是這樣:不管你是誰,無論你做過多麼可怕、糟糕的事情,如果你回家,上帝會接納你,他會愛你,全然白白的恩典。 我們都像小兒子,因為當我們第一次來到上帝面前的時候,我們說,我不配,我想以我的方式重新歸回。 我想通過努力,恢復原樣。 但聖經中的上帝不需要這些,他給我們作兒子的全部權力,通過耶穌基督賦予我們儿子的名分。 這是一個地位,一個身份,是有保障的。 就這樣,我們被接納。

            在第一幕的末尾,一切似乎已經恢復正常。 衝突已經得到解決,小兒子已被父親原諒,全家團聚,對不對? 不完全是。 故事中還有一位人物,我們還未曾謀面,他還不知道離家出走的這個兒子又回來了。


            二、大兒子:另一種失落

            今天,幾乎每當人們想起這個故事,總是想起第一幕中的那個小兒子,浪子回頭,父親接納, 因此,幾乎每個人都認為,這是個最富有情感的故事。 我們可能會想像,當時的那些聽眾,當他們聽到這樣精彩的、關於寬恕的故事時,眼裡一定噙滿了淚水。 但是如果你解讀上下文,如果你了解耶穌講故事時的對象,如果你明白耶穌講這個比喻的真正目的,你會發現,那些聽眾沒有在擦他們的眼淚——他們非常震驚,他們覺得被冒犯了!

            因為耶穌講這個比喻的目的,不是給我們一個感人的信息,不管我們做了什麼,上帝都會接受我們。在這裡,耶穌實際上是在說:一切你曾經聽說過,一切你曾經想過的,那些關於如何接近上帝的方法,都錯了。

            故事繼續到第二幕,在父親開設盛宴時,一個新的衝突出現了。 “大兒子正在田裡。他回來離家不遠,聽到作樂跳舞的聲音,便叫過一個僕人來,問是什麼事。僕人說:'你兄弟來了,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,把肥牛犢宰了。'”

            • 結果,大兒子變得火冒三丈。 他很生氣,拒絕前往參加盛宴。 現在輪到他攻擊家庭的名譽了。 他不願進家:“我才不會成為這個家庭的一部分。我絕不。我是繼承人,我不想跟那個浪子同在一個屋簷下。”

            這迫使父親出來,勸解大兒子。 但他還是不進去。 他對父親很粗暴。 他說:“你看!”——注意,在這裡,他沒叫“父親”,他說“看!”——“這些年來我一直服侍你,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令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一起吞盡了你的產業,他一來,你倒為他宰殺肥牛犢。我絕不進去!”注意,他沒有稱小兒子為“我的兄弟”,他甚至沒有說“你的兒子” ,他說,“你的這個兒子”,他不承認他和小兒子本是一家人。

            大兒子很憤怒,但他尤其不滿的是盛宴的花費。 要知道,在那個年代,人們不是每頓飯都有肉吃的。他們不吃是因為很昂貴,肉算得上是美食,其中最昂貴的美味就要屬肥牛犢了。 即使是在私人的宴會中,你也不會宰殺牠。 所以,當父親宰殺了肥牛犢,我們知道,這意味著,整個村莊將被邀請來,參加這個花費昂貴的宴會。 但大兒子如此地憤怒,他不肯進去。

            顯然,如果你是大兒子,你不需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,也能意識到,父親宰了肥牛犢,並邀請全村的人來赴宴,表明這是父親一生中最要緊的一天。 任何人都明白,大兒子當然也明白,但他無所謂,他不在乎。 他只看見,父親用他不樂意的方式,正在使用他那部分的遺產。

            那麼,這位大哥在乎什麼? 什麼是他真正關心的? 他關心父親的產業,但並不真正關心父親。 他關心產業,他在乎這一切的花費,他心疼肥牛犢,他說,為什麼不宰只山羊呢? 他在乎的是父親的產業,而不是父親的心。

            當父親出去勸大兒子的時候說:“兒啊,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。”這話不假,因為當父親分家產給他們兩個的時候,小兒子已經拿了他的那份,花完了,現在父親擁有的每一樣東西,都是大兒子將來要繼承的。 他是唯一的繼承人,全部都是他的。 而現在他看到的是,因為小兒子歸來,他的那份在減少。

            因此他很憤怒,在父親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,他不給面子,讓可憐的父親撇下盛宴出來,同他講清道理。 而父親又是怎樣回應的呢? 同樣,他溫柔地回應他兒子,說,“我的兒子,我仍然希望你參加這盛宴。”
            就在我們心急火燎地等著下文,正當我們迫不急待地要問:這個兒子是怎麼回應的呢? 這家人能在愛里團聚麼? 他們最後能和好如初麼? 耶穌卻結束了這個比喻。 他沒有告訴我們結局。 懸念。 為什麼? 耶穌到底想說明什麼呢?

            從第一幕裡,耶穌故事的輝煌部分中,我們得到一個非常傳統的對罪的描繪。 看看小兒子,你會說:“是的,沒錯,羞辱父親,妓女的情人,淪落在豬圈中,跌倒在陰溝裡,淫亂,放蕩,自我放縱,是的,我知道,那就是罪。”

            但到第二幕末尾的時候,耶穌完全轉向了事情的另一端。 你看到的是:有兩個兒子,一個好,一個壞。 但他們倆都已經遠離了父親。 然後你意識到,他們想要的都只是父親的產業,而不是父親。 他們都在利用父親,去得到他們真正愛慕的東西,就是財富和地位。 只是一個兒子的方式,真的是非常非常地惡劣,另一個的做法,是表現得非常非常地乖巧。

            明白為什麼大兒子不肯進去參加盛宴麼? 他告訴你了,他說出來了,他說:“我從來沒有違背你的命。”關鍵就在這兒。 這就是為何我如此生氣。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肯進去。 換句話說,讓他遠離父親的,不是他明顯的罪,而是他自己的良善,他的自義。

            小兒子試圖通過離家出走和叛逆來控制父親,而大兒子則是通過留下並順服來控制父親。 小兒子試圖得到父親的財產,是通過打破所有規則,但大兒子試圖控制父親的財產,是通過遵守所有規則。

            耶穌向我們展示了,他們倆都失喪了,他們都沒有和他們的父親建立關係,他們都與父親隔絕。 因此他們也都與上帝隔絕。


            三、殊途同歸的兩條路

            因此,有兩種迷失。 這就是為何耶穌要把大兒子放在比喻裡。 其實,你可以通過有道德和宗教的生活來逃離上帝,正如你可以通過不道德和無宗教來逃離上帝那樣。

            有很多人,有很多基督徒,他們的心與大兒子類似。 如果在你的內心深處,你說:“我非常努力,我盡量順服,我去教堂,我禱告,我努力服事耶穌,因此,上帝你欠我,你該答應我的禱告,給我一個舒適的生活,當我死的時候,帶我去天堂。”如果這是你內心想說的話,那麼耶穌只是你的樣板,耶穌只是你的榜樣,耶穌只是你的老闆雇主,但他不是你的救主。 你在努力成為你自己的救主。 你所有的道德和所有的宗教,一切都只是方法,讓上帝給你你想要的東西,而那些都不是上帝自己。

            大兒子們通過順服上帝得到東西,如果沒有得到這些東西,他們變得十分憤怒。 而信靠福音的基督徒,順服上帝,是為了得著上帝,變得像他,愛他,認識他,在他裡面得著喜樂。

            因此,這個寓言最絕的地方就是它結束的方式。 小兒子,離喪,卻又回來,悔改,謙卑自己,參加盛宴,得到救贖。 但是大兒子,這個好人,這個一直遵守所有道德規則的人,卻迷失了,這是我們所看到的。 而耶穌的聽眾確切地知道他要講的是什麼。 這和他們曾經學的,他們曾相信的一切,完全相反。 你幾乎可以聽到他們在故事結尾時屏息的聲音。 妓女的情人被救贖,而道德正直的人卻失喪了。

            我們中的大多數認為,上帝想要良善的人,但耶穌告訴我們,上帝想要全新的人。 我們常認為好人被救贖,而壞人都失喪。 但耶穌說,他們都迷失了。 雖然他們可能表面上看起來不同,內心卻完全一樣。 我們認為,得救的方法是悔改你的罪,耶穌告訴我們,你甚至還要悔改你做好事的動機。

            突然,你意識到,比喻中的這兩個兒子是什麼樣的人。 記得上下文,當耶穌講這個故事的時候,有兩群人圍著耶穌:稅吏和罪人,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。 也就是說,稅吏和罪人就像小兒子,他們是離喪的,他們生活隨心所欲。 法利賽人和宗教領袖是像大兒子,他們留在家中,他們遵守規則,他們都表現得很好。 在比喻中,這兩個兒子代表這兩群人,以便耶穌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這兩群人的信息。

            在這個比喻中,我們看出人們試圖用兩個基本方法,使世界回歸正道,修正其身,與上帝相聯。 一個是自我發現的方式;另一個是我們稱作符合道德的方式。 自我發現的人說,我要按我認為合適的方式去生活,我要自己決定什麼是正確的和錯誤的,我要找到真實的自我。 符合道德的人說,我肯定會非常優秀,我將盡最大的努力,我將遵守道德準則。 這兩種人都認為,每個人都應該按我這樣的方式生活。 這兩種人都說,這能使我們大家都高興。 但是,耶穌說,你們都是錯的,你們都迷失了,而且你們都離“家”很遠。

            這兩種方法都是自己做自己的救主和主宰,正如兩個兒子試圖控制父親產業的兩個方法一樣,一個透過非常非常惡劣的手段,一個試圖做得非常非常好。 以同樣的兩種方式,我們也試圖控制上帝、我們周圍的人,以及我們自己的生活。 一種是按我們想要的方式生活,另一種是嘗試通過宗教和道德,但是兩種都走向迷失,兩種都使我們與天父隔絕。 耶穌基督的福音,即不是道德或非道德,也不是宗教或者非宗教,也不是介於兩者中間,它完全是另一回事。 因此,無論你是小兒子或是大兒子,你都需要回家。

            耶穌結尾時,沒有說出故事的結果如何。 寓言已經結束,我們還不知道大兒子最終的決定。 因此,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個家庭後來發生了什麼。 為什麼像耶穌這樣偉大的講故事家,在故事結尾時卻沒有給結局?

            我們知道他要我們比較和對比的這兩個兄弟。 但是,他也希望我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我們自己。 他希望我們看到,在我們生活裡缺失了我們所需要的,他希望我們渴望某樣東西,他要我們尋求某樣東西,他希望我們盼望回家。
            那麼,我們怎麼回家?


            四、真正的大兒子

            無論你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,只有一條回家的路。 耶穌說我們需要三樣東西。 首先,我們需要上帝主動的愛。 對於兩個兒子,這位父親都是迎出去,為了帶他們進來參加盛宴。 他出去迎接第一個兒子,親吻他,並讓他進去。 他也親自出去找第二個兒子,懇求他,以便讓他進來。 他都是出去迎接他們倆弟兄。 你永遠不會尋見神,除非他先尋找你。

            第二,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罪之外的東西悔改。 小兒子回家,他有許多罪需要悔改,我們說,“瞧,這就是你與神和好的辦法。”但是記得,大兒子從未違背過父親的命令,依舊迷失。 因此,關鍵是,基督徒不僅悔改他們顯然的罪,毫無疑問,他們要悔改他們做錯的事情,但他們也為他們所做過的任何好事背後的動機悔改。 你需要學習不僅悔改你的罪,還要悔改你的自義。 只有這樣,你才能知道救恩是從信靠自己,轉為信靠耶穌基督。

            還有第三點,我們需要被帶我們回家所付出的代價融化和感動。 在路加福音第15章的開始,有稅吏、小兒子等,罪人類型的,還有法利賽人,大兒子,宗教類型的人圍著耶穌。 法利賽人對耶穌說:你為何跟這些罪人稱兄道弟? 作為回應,耶穌告訴他們三個比喻。 第一個是失羊的比喻。 有一隻羊走丟了,牧羊人去找它,並把它帶回來。 第二個是關於失錢的比喻。 有人進屋,翻箱倒櫃地找回來。 第三個故事是浪子的比喻。 但是,沒有人出去尋找他,把他找回家來。

            非常讓人吃驚。 為什麼?

            我相信耶穌是故意這樣做,迫使我們提出這個問題:誰應該去找呢? 在這個文化中的每個人都知道答案,這是長子的任務。 長子得到大多半遺產的份額,為什麼? 為了維持家庭團聚,保持產業的完整。 他的責任就是使家庭像個家庭的樣子。 所以,在這個故事裡,一個好大哥會來到父親面前說:“父親,我弟弟走了,現在他的生活是一片狼藉。但我要去尋找他。我會找到他,竭盡全力帶他回來,哪怕開銷極大,甚至自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。”

            而這是關鍵所在。 當這位父親在他們之間分割了財產,小兒子拿到當得的份額,耗盡了,這意味著父親所擁有的一切都會由大哥繼承。 因此,從某種意義上說,每件長袍、每個戒指、每頭肥牛犢都屬於大哥。 因此,當父親接受小兒子回家,他這樣做,只能花費大兒子的。 這不是免費的,得有人支付。 當然,對小兒子,回來並沒有代價,這一切都是恩典。 但對大兒子,這是極其昂貴的,他要付出極大代價。

            我們,我們整個人類,需要一個真正的大哥。 上帝不能就那樣使我們回家,收養我們,接受我們,管吃管穿,除非犧牲一個真正的大哥。 故事中的小兒子,不幸擁有一個法利賽人式的大哥。 但我們的不是。

            對我們來說,我們有一個真正的長兄。 有一個愛並完全服從父親的大哥。 一位來到世上,並儘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愛上帝,而且愛人如己的大哥。 一個贏得一切的大哥,他贏得了長袍,他贏得了戒指,他贏得了一切。 但在他生命結束時,我們看到了什麼? 他沒有得到皇家長袍,他被剝得赤身裸體。 他沒有得到肥牛犢,他喝到的是醋。 他沒有得到榮譽的戒指,他得到是荊棘冠冕。 但是,這位真正的大哥來到我們面前,說:“我為你做這一切。除非我被剝去,不然你就無法被穿戴。除非我失去長袍和戒指,不然,你就得不到它們。我已經贏得一切,它們是我的,但我自願把它們白白給你。”

            你看到了麼?

            換言之,救恩對我們來說,是絕對免費的,但對他來說,是令人難以置信地昂貴。 耶穌基督在這個故事裡,放了一個壞的大哥,好讓我們能夠真正渴望一個好的大哥。 我們需要的並不只是一個去到旁邊的小鎮,尋我們回家的大哥,我們需要一個從天上來到世上的大哥。 我們需要的並不只是一個大哥,付出點金錢的代價,帶我們回上帝的家,我們需要一個大哥,肯用他的生命來作代價。 在十字架上,耶穌償還的債務,在內心深處,我們知道,是我們欠的。 他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過犯和自義而死,為的是可以帶我們回家。 他為帶我們回家,自己付出的是昂貴無比的代價。

            你有沒有被這個真正的大哥,為了帶你回家所作的融化並感動? 因為如果你感到了,根據你感到的程度不同,它將改變你整個對待上帝的方式。 你不會簡單地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,你不會成為一個自我發現的人,你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。


            五、天父的盛宴

            不僅在古代,現在也一樣,當你慶祝的時候,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吃。 無論是校友返校聚會,還是家庭聚會,都是吃。 因為在這些宴會上吃喝時,最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。 在這些地方,你的身體得到它所需要的——美味的食物和休息。 正是在這些聚會,我們的心也得到最需要的——笑聲、支持和社區歸屬感。 你曾經所體會過的最盛大的宴會、最美好的團契、最大的幸福感,屬靈上、情感上、身體上的,都只是耶穌再來時你永恆未來的一點點預嘗而已。

            就在那天,父親將緊緊地擁抱親吻我們,真正的大哥將敞開大門,歡迎我們參加最終的盛宴。 依據聖經,因著這位真正的大哥,有一天,上帝將會使這個世界再成為家。 他將消滅所有的死亡,並除去所有痛苦,擦乾所有眼淚,他會給我們新的、不朽不倦的身體,還有那個最終的盛宴。

            以賽亞書25章說:“在這山上,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,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,並澄清的陳酒,設擺筵席。他又必在這山上除滅遮蓋萬民之物和遮蔽萬國蒙臉的帕子。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。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,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。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。”在馬太福音第8章,耶穌說:“從東從西,將有許多人來,在天國里與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一同坐席。”——這就是你們的未來。

            如果我們幾乎可以品嚐到最終的盛宴,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? 是,那是未來的事,但,如果在我們的心懷意念中,它是眼前的現實,以至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我們脖子上天父的親吻,幾乎嚐到難以置信的食品,那讓人心滿意足的美味,如果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地真實,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呢?

            我們將會有安寧的信心。 我們就不會為任何事情煩擾焦急。 我們將有能力愛別人,即使要我們為此付出代價,甚至是很大的代價。 我們永遠不會失去希望,即使我們失去了一些財富,或失去友情,或受到批評。 因為我們知道還有那個最終歸家的盛宴。

            你從什麼地方找到你的意義和安全感? 你用什麼來滿足你內心深處愛和意義的需求? 是你的家人麼,那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麼? 是你的事業麼,那是最重要的事情麼?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。 但無論是什麼,如果不是上帝,可能是件好事,但那不是家! 它不能承載你心靈所有的重負。 如果你非要它去承載,那麼你會永遠流浪,永遠旅行,永遠不能回家。

            為什麼這個故事以這樣的方式結尾? 未完成式? 耶穌要我們聆聽他的話。 無論我們是哥哥型的,或是弟弟型的,他都在邀請和呼籲我們。 這是個參與性的劇院,我們就在他的寓言當中。 因此,回家吧! 無論你是小兒子或大兒子,回家吧! 那是你被創造時原本屬於你的地方,也是你被創造的原因所在。 在那裡,你有一位真正的長兄,而他,正在邀請你回家!


            作者提示:
            • 路加福音15章中浪子的比喻,改變了我和妻子事奉的方式。 多年前我們意識到這一點,宗教運作的原則是“因著我的順服,所以我就被接納”,而福音運作的原則卻是“透過耶穌基督所成就的,我被接納,所以我順服”。
            • 因此,宗教和福音不是有點差異,而是在這點上全然相反,除非在你呼召人們相信福音時,指出宗教與福音的差別。 如果你只是一般性地呼召人把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,人們會認為你只是邀請他們成為一個好人,認為要他們變為那個大兒子。
            • 所以在你的講道中,你必須時刻把“福音”與“宗教”和“非宗教”區別開來。 因為教會裡有許多大兒子心態的人,自己卻渾然不知。 他們只知道上帝是真的,他們基本上是個人努力的信仰。 除非你的教導中強調福音和宗教的差別,他們就無法獲得聖靈的更新,他們也無法發現福音開始轉化他們的生命。
            其中一個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們講述浪子的比喻。

            2010年12月7日

            家庭歸神為聖~劉秀慧

            如果你愛其他的享樂超過愛禱告;愛其他的書超過聖經;你愛任何人超過愛耶穌;你愛任何屬地的享受超過天堂的指望;那你就要拉警報了!

            如果你發現自己驕縱、放任、取悅你的孩子,卻忽略讓他跟你一起禱告或為他們禱告,那你就要大拉警報了!

            你對他們的靈魂有責任,正如你對他們的身體有責任一樣!

            2010年10月21日

            主自己~《四重福音》曹力中

            「唯獨耶穌」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在耶穌裡面。

            宣信博士過去覺得追求「聖潔」是一個方向、「得醫治」又是一個方向.....
            後來主將他引導到一個全新的方向~「所有一切都在耶穌裡面!」

            因為得著他的,就得了生命,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。箴4:22

            「唯獨耶穌」還有很要緊的另一面
            不只「一切都在耶穌裡面!」,「耶穌就是一切!」
            .......所以生命的追求變得很簡單!


            網上收聽 《四重福音》(1)主自己(國台語)

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10年10月8日

            唯有聖潔的人,才有真正的快樂!大衛鮑森《利未記》

            上帝要我們「今生聖潔,永生快樂」!
            可是大多數人都想反了.....想要「今生快樂,永生聖潔」!?

            舊約在新約中顯現,新約在舊約中隱藏.....
            講員中的講員~大衛鮑森,解開難懂的舊約律法,使新約中的我們活用《利未記》!
            強力推薦~



            10.利未记-2

            • 你可以自己選擇~要今生活出聖潔,可能要忍受痛苦,因為上帝會容許不幸臨到你、和你家人身上.......也許會有痛苦,但會使你的生命更聖潔。
            • 當人生一帆風順時,你會比較聖潔呢?還是在面對困難時你會比較聖潔?到了這個時候你才會明白自己的軟弱和需要,再度投向上帝的懷抱!你的品格在什麼時候會進步呢?是一帆風順的時候嗎?還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? 
            • 《利未記》說:上帝會在今生管教祂所愛的人,在永生懲罰那些不遵守上帝命令的人。所以~今生活出聖潔,永生就會快樂! 
            • 從《利未記》中我們學到4個功課:「上帝的聖潔」、「人的罪惡」、「基督的豐盛」、「敬虔的人生」。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10年9月28日

            預備器皿《出埃及記》曹力中

            Don't ask Why but What for 
            當你還在問為什麼?
            聽聽這個....很有幫助!強力推薦~

            當神要做一件事時,祂先預備器皿。神工作的關鍵在於器皿,祂不怕事工遲延不開始,只要有合用器皿,祂總能成全大工。神使摩西學了埃及人許多學問,然後再使他用不著那些學問,直到他成為謙卑的人,知道等候神,也願意讓神掌權......


            網上收聽
            預備器皿《出埃及記》


            • 神不是在人墮落以後,才想起這個「救贖計畫」。早在人未墮落前、人被造以前,神就預定了祂將來要做的事......有一群人,要藉耶穌基督「得著神兒子的名分」
            • 神並不將祂百姓培養在溫室中,而是在世界裡。在那裡有試探,有發生災禍的可能,甚至對神百姓帶有敵意。神卻藉這些培育祂的百姓,祂賜下祂的道,使他們能生活在世界卻追求成聖。
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10年1月9日

            《希伯來書》歸正神學查經 / 唐崇榮

            風聞該講員的《希伯來書系列》評價~「聽了會很享受!」
            果然!


            哇.....該系列目前已經講了155集(GoodTV網站有123集


            先推薦超精彩的一集
            (16)你是我的兒子(二)
            很幫助更釐清關於~三一神論、基督、上帝的兒子.....這些難搞的神學問題!
            不要錯過喔!
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09年12月29日

            基督教信仰與世界宗教文化 / 唐崇榮

            很有意思的講座題目,似乎是該講員的拿手之一!
            內容深入淺出、廣博而不失深度!非常推薦!

            Video
            《基督信仰與世界宗教文化》
            (1)~(8) / 唐崇榮 華語/English 同步

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09年11月25日

            恩召的指望~神永恆的心意 /江秀琴

            什麼是神對我們永恆的心意呢?

            江秀琴牧師【內在生活系列】的教導~簡單、明瞭、充滿愛、容易在生活中實際操練......
            很幫助靈性長進得快!
            邊聽、邊做家事,非常愉快!


            線上收聽
            《恩召的指望》1.神永恆的心意



            PS.

            2009年10月11日

            《耶穌的畫像》~受苦的耶穌 / 劉秀慧

            到底信耶穌「受不受苦」?
            受苦是基督徒「成聖」的必經之路嗎?

            劉牧師的講道,常能引人更加親近神、聖潔、警醒活在神面前!進深推薦!

            網上收聽
            http://icons.iconseeker.com/png/fullsize/the-martian-toolbar/play-13.png


            More

            2009年9月6日

            《大衛的寶座》領袖與土地 / 喬美倫

            《聖潔的國度-五經主題式研經》之後,進入《大衛的寶座》歷史書的主題式研經~又是一精彩系列!
            喬美倫老師的解析清楚、深入!推薦!


            • 約書亞作為一個領袖,卻是最後得地業的一位,也就是說約書亞的「心志」是讓眾百姓都得地業,親愛弟兄姊妹,這是「領袖的風範」....
            • 我相信神呼召我們中間一些人起來成為領袖時,其實神是要我們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後面,「群體的利益」是最高的利益,「群體得地業」是最高的得地業,當領袖有這樣子的心志時,不但可以使眾百姓「同得地業」,他自己也同樣得著地業.....

            2009年8月14日

            貧窮與自由~聖方濟(聖法蘭西斯)

            最近台灣因莫拉克颱風,許多人失去所有....而這「八八水災」似乎帶有天父的啟示、化妝的祝福!
            如果你害怕一無所有、害怕失去,或對金錢、物質、名利不自由......這個影片是一個強心劑!激勵你能活出愛而自由的生命! >>莫拉克颱風救災

            聖方濟(聖法蘭西斯)卻因貧窮的生命裡中,帶出了一個奇異的解放力量、一個奇異的愛的力量!感動推薦!


            • 當聖方濟逐家為教堂修建募捐,而經過自己家的店門口,他的父親看見他像瘋子一樣,穿著難看的衣服(他與貧窮人交換的)披頭散髮....終於忍無可忍,把他拖到主教的面前....
            • 當基督徒攻打回教徒時,聖方濟這一群小小的托缽運動者,卻是當時候回教蘇丹王唯一願意接見的一個基督徒,並分享非常著名的禱告「和平之子」:主阿,使我成為你的和平之子,在憎恨之處播下愛,在黑暗之處播下光明,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.....讓我少為自己求,但更多能付出愛.....」以致蘇丹王感動的說:這世上若有更多像你一樣的人,也許有一天我們就真不需要再打仗了.....
            • 所謂的追求卓越的背後,難道沒有摻雜的虛榮在裡面嗎?當方濟真實的開始能去擁抱痲瘋病人,他明白什麼是他內心裡的「不是」,他學會戰勝自己,放下那個他不需要的虛榮追求時,他經歷到一種莫大的喜樂!
            more